小空间如何得到饱满宽广的声音 小功率、小喇叭、小空间,却妄想得到饱满的音像与宽广的音场、低频与中频的量感也很丰富?想骗谁!如果真能这样,那幺大功率、大喇叭、大空间起不是都白搭了?如果您照我的方法做,我保证您一定可以在小空间内,利用小功率扩大机与小喇叭来得到中频与低频都很饱满的声音,而且,高频也不会刺耳。总体来说,那将会是一种中、低频饱满、高频清楚而不刺耳、音像、定位历历在目、整体平衡性相当好的声音。 软调空间加喇叭摆位就可以 或许有人会开始怀疑,我刘某人不知道又要玩弄什幺把戏?是否要我们花大钱整治空间、更换昂贵的器材,否则怎幺能够得到那幺好的声音。我像您保证,您不须要更换器材,也不须要花大钱就能够得到我所说的效果。您所要做的就是复习我以前所讲过的“软调空间”以及“喇叭摆位八法”。然后,再花一点点小钱就大功告成。 先说这一点点小钱是多少,要怎幺花?这一点点小钱我估计在5万元台币以下(以五坪小空间来算)。花在哪里?花在请木工师父将房间的四面墙壁钉上石膏板或希酸钙板。为什幺要钉石膏板或希酸钙板?因为在四面水泥墙上再钉一层石膏板或希酸钙板之后,会让您的空间由硬调子变为软调子。而软调子空间是让声音好听的第一步。 请木工师父钉板子要多少钱呢?以目前的行情而论,钉石膏板一尺宽约800元台币(高度都是固定8尺来算),钉希酸钙板比较贵,一尺约1,100- 1,200元台币。这二种板有什幺不同呢?石膏板怕潮,希酸钙板不怕。二者都是防火材料。那种板对声音比较好?老实说,我只用过石膏板,所以无法给您答案。我想,如果府上不是淹水区,您用石膏板就可以了。石膏板要怎幺钉?很简单,木工师父会先在水泥墙上以角材钉框,然后再覆上石膏板。要注意的是石膏板与水泥墙之间的空隙要铺比较重磅的玻璃纤维棉。铺上玻璃纤维棉的用意是要吸收空腔里的振动声波,您不必塞得满满的,只要松松的铺上一层就可以。 四面墙应该至少一面会有窗,一面会有门。反正在钉石膏板时就是避开门、窗去钉就是了,木工师父会帮您钉的很美观才对。钉完之后,看您喜欢什幺颜色,再请油漆工或木工师父代劳上漆,这样就大功告成了。当然,如果您预算足够,最好是将窗子加强,再做一层铝窗以隔绝噪音,甚至换过隔音效果比较好的气密窗也行。要知道,户外噪音强度如果能够降低10分贝,胜过将100瓦扩大机换成1,000瓦。就这么简单,我们就可以将原本硬调子的空间转变成软调子。至于天花板与地板,就暂时维持原状,不必去管他。当然,如果您愿意照“刘氏好声歌”去做,那将会更好。不过,这可不在5万元台币预算之内。 长边摆法加近音场正三角形摆法 软调空间转换达成,接着我们要复习“喇叭摆位八法”。这次,我们要用的是近音场的“正三角形摆位法”。首先我要说明正三角形摆法的好处。通常,我们会用正三角形摆法,就是想避开空间因素的影响,以及想要靠近喇叭,节省扩大机的功率这二个原因。先说避开空间因素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房间中都会有驻波,小空间尤然,而要消除驻波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者,小空间中从二侧墙反射过来的反射音既多且强,这会产生定位飘移以及声音刺耳的副作用。如果我们把喇叭往房间中央摆,让二支喇叭远离侧墙(请考虑长边摆法加上正三角形摆法),这样一来侧墙的反射音就会大量减少。再来说到节省功率。您知道吗?如果我们想要让声音听起来一倍大声,那幺我们扩大机的输出功率就要大十倍才行。一部50瓦的扩大机与500瓦的扩大机价差有多少?还有,声音的强度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想想看,如果我们能够更接近喇叭来听音乐,那幺,我们岂不是可以用比较小的扩大机听到一样强而有力的声音强度(跟比较远距,更大功率相比)。 不必担心,音场既实体且宽广 在此,读者们或许会有一个疑虑:聆听位置距离喇叭那幺近,耳朵所听到的岂不都是二个喇叭分开来的声音?绝对不会,您所听到的将会是喇叭消失无踪,整个音场在喇叭后面再生的声音。不过,在此我要请读者们特别注意:所谓正三角形摆法并不是要您一定将聆听位置与喇叭摆成正三角形,而是以正三角形为出发点去摆,通常我会倾向聆听位置离喇叭更近的摆法。换句话说,就是将喇叭摆得更开一些,人离喇叭更近一些,这样通常可以求得更好的音场。而且,不要担心音场会小小的。相反的,这种摆法所呈现的音场可能会比您原来的还要大。就是这幺简单吗?花一点小钱让空间转变成软调,然后再以近音场的正三角形摆法摆喇叭,凭这二个动作就可以在小空间里,用小功率扩大机、小喇叭求得饱满的中频与低频?而且高频不会刺耳?整体声音会很平衡?没错!甚至您会得到结实庞大、密度比以前还高的音像。至于定位感,无疑将会更好。事实上,我在杂志社的聆听室内就只用一对B & W CDM 7喇叭、一部Primare A-20综合扩大机加一部Sphinx Myth 9 CD唱盘,这样就得到前面我所说的声音。 不要当音响冤大头 长期以来,论坛一直强调聆听空间以及喇叭摆位的重要性。不过我们也知道许多读者根本懒得动手去试试看,而宁愿花大钱去更换器材或线材。其实我们并不反对您换器材,不过我们认为您应该在换器材之前(之后当然也需要),先试试各种不同的喇叭摆位,它一定会为您带来不同的声音。如果喇叭摆位试过,能够再将自己的硬调空间转换成软调(像我所言花小钱就可以做到),这样声音一定没有不好听的道理。我深信,只要您肯动手去摆喇叭,肯动脑去思考,您的声音一定会越来越好听。反之,即使您用了几百万的器材,也只是别人背后指指点点的音响冤大头而已。 发烧的入门之道 不经不觉在这发烧漫淡的栏目已写了不短的日子。由于笔者一向醉心于音响技术,和大家谈发烧经总是集中在理论和技术层面,这样往往一谈到一些大道理时,便理所当然地都把读者看成同行人,谈的东西一般需要有一定根底才能理解,于是不止一次编辑向我发出要求,希望我写的东西能尽量深入浅出,对发烧初哥多加照顾。最近有读者向我询问,他把我的第一篇文章是谈电源的,读了很多遍,但仍是不明白,皆因他对音乐音响有浓厚的兴趣,对很多器材及各种玩法都充满好奇,唯独物理和电学方面的知识不够,故欲改进而不知从何入手。他的提问对我很有启发性,今天的年青人当面对计算机软件时可能会得心应手,但被问到一些基础知识时却会哑口无言。我想要推广发烧的乐趣,圈内人士确需要多做一些给入门者引导的工作,而我们拿笔的就更有责任把道理尽量解释得浅白易明。 返本归源,什么是发烧之道?我想这不能简单地等同是有能力或愿意拥有昂贵的音响器材。要知道,只胡乱地把一大堆贵价的东西接上,往往出来的只是一些很平凡的效果。我想发烧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有客观的,如有一定水准表现的器材和合理的聆听环境,有主观的,如对音乐的热爱,对音响完美的追求,而最重要的是掌握一定的调音校声的本领,和一双能与此相辅相成的耳朵(鉴听能力)。谈到调音校声本领,就不得不谈到一个专用名词TWEAK,在GORDON HOLT的经典力作“THE AUDIO GLOSSARY”中,TWEAK解释为把东西微调到完美的极至(to fine tune something to the nth degree of perfection)。这说得很对,发烧友的冲动源于对完美极至的追求。这里我们可以把 TWEAK 解释为把回放系统或聆听环境加进任何改变而导致你对音乐享受的增加。这些改变可以是把音箱在室内不断左右前后推移去寻找一个理想的位置,也可以是打开机器进行摩机,如电源部份换大水塘,或更换各种交连电容。 把音箱推前移后,可能只花几分钟时间,但如在高手主理下,出来的效果会是惊人的。因为高手是了解这套回放器材和聆听环境间出现矛盾和不协调的症结所在,移到新的位置后面是有一定的理论根据的,譬如是用以压抑某个频率的响应波,或用以破坏某个初次反射面的作用等。要摩机,所花的时间更多更长,动辄以小时计。当然前者可能只用几分钟而不用花任何金钱,后者要用上几个小时,而所花金钱则可以丰俭由人。这两者不能简单以经济效益来衡量,因为比较的另一个重要指针,这就是改变的幅度,至今没有一个客观公认的基准。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发烧友在过程中所得到的兴趣和享受,是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再者,在经历各种改变的过程,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所得到的经验对提高自身的鉴听能力很有帮助。 好了,既然一位读者的提问,引发了我写这篇文章,我便力图更显浅地去解释他的疑问;电源问题。我以前已经提过,对电源的认识的确是发烧友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因为这不花钱的TWEAKING带来的效益太大,太明显了。 提出关注电源极性的影响的,据我记忆所及应是在1981年ENID LUMLEY在TAS发表的文章,之后在主流Hi Fi杂志和机电工程师之间断断续续的进行过争议。可是到今天大部份人已认同了电源极性的影响,甚至有些器材在说明书上都有提及电源极性对声音及画面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记得十多年前,有一班前辈就懂得用耳朵在鉴别每件器材的电源极性,这可以说,当年闹过不少是非,因为电源极性的影响,因器材而异,有些很明显,有些可以是根本察觉不到,由于当年没有人系统地去解释,金耳朵以此大吹法螺,引起了不少无谓的争端,现在回想起来,会觉得好笑;可是你可曾理解到当年一些耳朵没有修炼到那么好的发烧友所曾面对过因自己听不到分别而感受到的苦恼?到今天,一切都可以解释的,有些器材,更换电源极性,变化很大,是有原因的;另一些器材,更换电源极性,没有任何分别,也是有原因的。问题是,当年的大师辈,面对根本分别不到的情况时,奈于面子,便胡乱硬说某个改变是正确,而声音又怎样怎样变化,旁边一些“擦鞋仔”推波助澜,结果是Hi Fi圈风云变突起。 今天,我们可幸福得多了,要练就这基本功,你只要买一件廉价的道具就可以了。首先为求显浅,容我多说几句有关电的基本常识。目前我们接触到作为能源的电,有直流(DC)及交流(AC)两种。我们日常用的干电池,它的极性是不变的,正端永远是正端,负端永远是负端,这种供电方式我们叫它做直流(DC),而一般干电池的电压很低,电压的单位叫Volt(伏特),干电池一般是1.5V,汽车的电池是12V或24V,电压一般要到 80V左右才开始对人类安全构成威胁。另一种我们家里各种电器使用的电源,一般叫市电,香港俗称湿电,电压很高,香港是220V,而它的极性不断改变的,即电线的一端不断地正负交替,也因为这样,这种供电方式叫交流电(AC),交流电极性每秒钟内变化若干次,这次数便被称为频率,香港市电是50频的,就是说它每秒钟正负交替50次。由于效率的关系,要输送电力,都是以高压交流形式进行的。而大部份电子器材,它机内实际用电却是以直流进行,于是每部器材都需要把高压的市电变成低压的直流。要实现这一点,每台电子器材都需要设置一个变压器(香港俗称火牛)和一组整流电路。变压器的作用是把市电的220V交流电压改变到一个合适的工作电压,通常是降低,但在胆机中和电视机中也有升高的。而整流电路就是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 现在谈交流市电的极性,大家不要混淆,这里不像直流电那样,谈它是属正还是负,因为先前已说过它是不停交替地改变正负的。这里说的是Polarity,一般称为极性,但不要习非成是地跟一些发烧友学坏师,称之为Phase(相位)。相位是电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但并不是这里谈的。对初哥来说,极性和相位同样深奥难明。可是在这十多年间我不断听到不少资深发烧友把电源极性误称为相位,这就贻笑大方了。 这里说的电源极性,其实是指供电引线的属性。香港的一般家用市电,大部份是单相的(single phase),当然小部份也有用上三相的(3 phase),这些发烧友暂时不需管。以目前的用电安全条例规限,一般电器都要用上三脚插,我们把三脚插或座拿来研究,不难发现,三脚中在品字形上方的有 E的标记,E代表地线EARTH,是和大地相连接,作用是在电器万一漏电时对使用者起安全保护。另一脚是L(LIVE),是带电的,叫活线,也有俗称火线,在国外也有称之为热(Hot)端,它一般带有距离地线接近供电标称的220V电压,我们现在使用一切入墙开关都是以开关活线的。另一脚是N (NEUTRAL),正名是回路线,国外也有人称它为冷(Cold)端。回路线一般和地线间不带有电压,但实际上由于感应作用,我们还可以量出几伏,十几伏甚至几十伏的电压。L线和N线不难分别,只要用测电笔(俗称他笔)分别接触它们,测电笔亮起氖胆的就是L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