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在《无线电》2012年12期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这里发表的是原文,和杂志上略有不同。 这个制作以前发过一次帖子:《最近完工的智能型ICL7135四位半表头》这次在这里将详细内容发上来,是想在网络上留个印记,方便自己引用,也是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 正文开始: 最近需要一个精度比较高的电压表头,但网上卖的表头多是三位半的,精度不够,也有一些四位半表头但性价比不高。正好手里有几片ICL7135,以前也有做过四位半表头的尝试,而且去年也学习了单片机,于是就有了做一个智能型ICL7135四位半表头的想法。历经2个月的学习、设计和修改,最终做出了这样一款表头。 表头使用ICL7135作为ADC,其是一款高精度的单片4½位ADC,拥有多路复用的BCD输出以及与单片机兼容的控制信号接口,可以很容易的与单片机连接,实现智能化。生产其兼容芯片的厂家有很多,我手里是Maxim和TI生产的。ICL7135应用电路由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组成,表头整体设计思路是:模拟部分采用典型电路和推荐元件参数,数字部分采用单片机提供ICL7135所需时钟、采集输出、驱动数码管。后来,考虑到只做一个简单功能的表头实在是无趣,所以就将单片机的部分IO口和串口引出以便实现与上位机通信或自动控制等功能。 确定好整体思路和预期功能后就开始进行电路设计了。ICL7135模拟部分典型电路如图1所示。
图1 ICL7135电路模拟部分 模拟部分元件没什么可说的,基本都采用推荐值。其中比较关键的是积分电容的选择和基准电压的提供。积分电容对于ICL7135这类双积分ADC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积分非线性、翻转、比例误差,即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表头的准确性。而ICL7135对积分电容的要求尤为严格。积分电容必须具有低的电介质吸收特性(亦称浸润或电介质迟滞)。将基准输入(REF)接至IN HI可以检测积分电容介质吸收(此法一般称为自检),良好的积分电容读数将会是9999,与这个读数之间的任何偏差都可能是由于电介质吸收引起的。一般来说,特氟龙(聚四氟乙烯)、聚苯乙烯和聚丙烯的电介质吸收特性低至0.02%,一般陶瓷和聚碳酸酯电容的典型值为0.2%,银云母和钽电容为1.0%-5.0%,铝电解电容高达10%或以上。ICL7135手册上建议积分电容最好使用特氟龙和聚丙烯电容,要求不高时可以使用聚苯乙烯和聚碳酸酯电容。在实际选择时,优质高耐压的CBB21或CBB22电容效果不错,一般自检读数能够达到9996或以上,但是买到能有9999自检读数的电容是挺不容易的。我挑选了几批电容测试,读数从9994-9996都有,就是没有9997以上的,比较遗憾。 开始的时候,想使用LM385作为基准,但是LM385本身参数并不很好,不同厂家的温漂从20~150ppm/℃都有,而且买到正品LM385不太容易。后来在网上搜索了一段时间,发现拆机的Linear公司产电压基准LT1009很好。LT1009是具有0.2%初始精度,15ppm典型温漂,25ppm最大温漂的2.5V并联型基准,它有一个调节引脚,可以在±5%范围内调整输出电压。LT1009的性能超过了一般的LM385,而且拆机件能够保证芯片是真品也廉价。基准电压电路如图2所示,Rref1和Rref2将LT1009输出的电压分压,通过调节电位器Rref3将分压之后的电压调整到准确的1.000V。1.000V电压的微调还有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即只微调分压电阻,由于种种原因我没选择这种方式。调整电位器要使用如3/8寸Square Trimpot.®微调电位器(3296电位器)等这类精密多圈电位器,以保证精确性和稳定性。
#p#分页标题#e# 图2 基准电压电路 传统的ICL7135表头很多是使用4MHz晶振经CD4060分频获得125kHz频率,BCD输出用74LS48之类译码,最后再用三极管或达林顿驱动器驱动数码管,电路复杂不说,成本还高。既然要使用单片机,那么就要让其完成所有功能。STC10F04XE是增强型的8051单片机,拥有4kB的ROM,512B的RAM,5kB的EEPROM以及独立波特率发生器, IO口可设置为多种输出模式;可以实现时钟信号、数据读取、数码管驱动、状态指示、按键控制和串口通信等全部功能。其引脚定义如图3所示。
图3 STC10F04XE引脚图 考虑程序的复杂度,决定采用比较简单的读取BCD方式采集ICL7135数据。以前我也尝试使用Busy信号来采集数据,但并不成功,所以这次并不打算采用这种方式。ICL7135输出数据有5位数字,D5-D1端按顺序分别输出高电平脉冲进行不间断的扫描。B8、B4、B2、B1端输出当前位的BCD值。当一次正常的数据转换结束后,D5-D1重新开始不断扫描(超量程时不是)。每次数据转换后的D5-D1的第一遍扫描过程中的每个脉冲的中间, ![]() ![]()
图4 数字扫描和 将BCD输出端和D1-D4按顺序连接在单片机的P0口(D5悬空即可),用于采集ICL7135数据, ![]() ICL7135通常需要±5V供电,提供双电源实在是不方便,所以采用手册推荐的ICL7660电荷泵负压电路,简单稳定。供电电路还额外增加了AMS1117-5.0稳压芯片,除使用5V外还可以使用6V-15V电压供电,扩展了供电范围,同时还设计了超压保护和反接保护电路,以保护芯片安全。不要小看这个超压保护和反接保护,在平时做一些实验调试时,各种线会很多很乱,各种电压也会有很多,接错线是很正常的事,如果没有这些保护,接错的后果往往很严重。我在修改测试这个表头的过程中,就有过将13V电源误接入5V供电输入上,幸好当时没偷懒,保护电路也焊上了,不然芯片肯定不保了。#p#分页标题#e#
图5 整机电路(清晰大图请下载本贴附件) 整机电路图见图5。将电路画好检查无误之后就开始进行电路板布线了。布线主要看个人的学习和经验了。各元件优先选择贴片元件以减小体积和成本,为了便于更换积分电容,我特意制作了能兼容多种脚距的封装。布线时要注意元件的合理布局,数字模拟要分开,模拟地和数字地要单点接地。如果想使用洞洞板搭建电路,那就要注意不要使用纸基的洞洞板,纸基的洞洞板很容易受潮,漏电大,会严重影响ICL7135模拟电路的工作。我曾经使用过纸基板搭电路,工作很不稳定。这也是我选择PCB打样的原因之一。经历两次打样和修改后,最终的PCB如下:
图6 PCB空板 焊接元件时要注意首先将所有贴片元件焊接好,仔细检查已焊接元件有无错误,LED、1N4148和稳压二极管的极性不能接反。然后将除数码管、ICL7135和排针以外的直插元件焊接好,再次检查已焊接元件有无错误。最后依次焊接ICL7135、数码管和排针,数码管和ICL7135方向一定不要装反。如果想日后能够更换积分电容,可使用28Pin的IC插座来安装ICL7135。元件焊接好后,可以通电试一下机,如果没有下载过程序,LED1-8会不断闪烁。将元件焊接好之后是这样的:
图7 焊接好元件之后 设计工作的最后一步自然是程序设计了。其实程序设计、测试和电路板打样、修改是交互进行的。第一次打样出的PCB很可能有很多问题,如设计不合理等等。在写程序和测试时发现问题就要修改电路板,然后再编程再打样再测试,如此反复,最后设计出成品。可以说,程序是整个作品的灵魂,因为表头的全部功能都体现在程序上,程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成败。我花了很长时间来设计这个程序,也尝试使用了一些以前未曾用过的程序结构,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整个程序最关键的自然是ADC数据的读取和显示。最初我没有使用 ![]() ![]() 当程序编写调试完成后,在投入使用前最后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对表头进行校准,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原则上应该使用4½及以上位数的数字电压表或万用表,将其输入端与表头输入端并联,并输入一个1V左右稳定的电压,调节电位器使二者显示一致的方式来调整。但是考虑可能没有4½或以上位数的仪表,也可以用精度良好的3½或3¾位万用表来简单调整。方法是使用万用表200.0mV或400.0mV量程电压档,将其输入端与本机输入端并联,并输入一个100-200mV稳定的电压,调节电位器,调整使二者显示一致即可。 最后就可以将表头投入使用了。由于我没有更好的积分电容,所以表头精度略差,实际满量程误差是正负十几个字左右。整机耗电在30mA左右。目前工作正常,与上位机通信也很稳定。
图8 工作中的表头
最后,要感谢sudo1234等在制作期间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