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Datasheet发现PEH 169的涟波电流极大,ESR极低,而FW则什么都不敢写出来,甚至KZ也是如此,于是俺萌生了将四颗绿色Muse BP也更换为PEG 124的想法,不过这要等下周了。这次的尝试令笔者决定保留体积巨大的PEH 169,可惜的是可怜的主机尺寸限制了电容的选用,不得不使用引线的方式将电容外置。下一步的计划:1、更改滤波电容。2、尝试更换绿色Muse BP电容。3、由于怀疑过长的电源连接线对性能不利,准备购买新的连接头自制线材。 初步结论:熊猫MK2标配的元件选用不合适,出现了明显的低音量感偏小问题。 2012年6月18日凌晨: 凌晨的现在基本是一天中除去休息之外电网最适合听音乐的时间,可以把器材发挥到最好的状态。经过这几天接近连续使用的折磨,MK2应该已经完全磨合好了。应该说220uF电容更换为BC132是得失兼有的。改善方面是声音变得更加温润柔和,高音纤细而细节丰富,不足之处是密度感降低,原来就并不强烈的质感更加弱化了。有部分网友反映其MK2的高音“过亮”,猜测是红色WIMA小电容和清一色Nichicon的音色风格倾向过强导致。事实上与很多玩家的观点不同,笔者认为虽然该牌子的电容虽然确实表现为HiFi性强个性不强,然而音色上仍然有一定的倾向性,表现为清、透、冷,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指其音色,并不是实际上一定会有强的解析和很好的两端延伸。当使用在一个对元件的音色有所反应的电路中时,这种特点会被使用者感知。在MK2这个例子中,清一色的Nichicon并非最好的选择。 根据手头已有的元件,下面准备了三个方案:1、将4个100uF和(或)4个10uF的电容更换为RIFA PEG124 系列同规格或一部分的BC。2、4个4700uF的FW系列更换为BC 021系列4700uF,应该勉强放得下,但只能引线,希望不会有坏的影响。3、用2200uF的RIFA PEG 124代替4700uF的FW。由于不知道是否适合这个电路,决定先试一下2。敬请期待下周分解。 6月10日:趁着周末重新处理了一下,由于之前觉得声音表现虽然通透,但高音的延伸还不够好,而中低音不足,质感不够,于是在加上4个0.1uF的RIFA PHE426之余,还将4颗FW换成了BC 132,先看看是否有所改善,下一步可能需要更换4个4700uF的FW,甚至是前面的几个电容。可以发现4个蓝色小电容是纵向安装的,因为体积太大了,我把电容脚弯折之后勉强可以装上,不过高度上超过了下面的电阻。除此之外,由于将音量开大之后出现沙沙的噪音,以及出现了信号串音的现象(Line1与Line2之间),买来导电铜箔贴在机壳和RCA接口、信号继电器上作为屏蔽并接地,果然两者都减轻了。在被侧边挡住的地方,左右声道的信号线已经分开并仔细做好了屏蔽,应该会比原来更好。由于BC电容太高,不得不在顶板上用电钻挖了几个不太深的坑,因为比较难看就不上图片了。 ![]() 现在机器听起来,高音非常舒服,纤细的细节让人无法相信这是在K240M 上发出的。但是重低音的质感还是不够,看来还是需要折腾,敬请期待下次更新。 6月7日更新使用感受: 由于数码多对上一代熊猫的高度评价,在得知还可以赶上团购的最后一班车时,便毫不犹豫的出手了。通过这几周来的安装和使用,确认已经通电老化超过100小时,可以做出评价了。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改动了信号通路,说不定与其他人做出来的声音有可闻的区别,而且在6月9日之前,滤波部分的4颗0.1uF的Wima的红色电容并没有装上,剩下的两颗也换成了0.1uF的RIFA PHE426,不知会有多大的差别。之所以不用WIMA,是以前使用过这种小电容,发现声音并不好,容易导致丧失耐听性和平衡感,还不如直接不用。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整体的声音倾向上,虽然不是细腻柔顺的类型,但并不显得粗糙,而是较为中性稍显温暖饱满,与数码多描述的熊猫一代有所不同,不知道是个体差异还是布线变化带来的。刚开始时由于电容等元件还没有进入状态,整体声音又单薄又生硬,中低音量感过少,高音暗淡呆板,在经过大约50小时之后这种情况慢慢转变,最后呈现的声音虽然远不算完美,但完成度较高,听起来通透丰满而细节丰富,人声虽不算太突出但也具有一定亲和力,唯质感和动态不足,乐器的线条感不佳,造成听流行音乐还不错但交响乐类不擅长。个人猜测,造成这种状况的很大一个原因在于采用的电容。Nichicon的音频电容表现清淡,不强调个性,不重视声音的质感和活生感,造成乐感不足,而低档的FW系列甚至可能会出现所谓的萝卜味。我将在接下来尝试更换至少一部分电容,看看是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使用器材: 优化过的操作系统和JIE播放器 乐之邦数字时代声卡 自制1704DAC Thinkpad T61p 板载声卡直接输出 文件全部是国外正版CD自行EAC抓轨的WAV 制作与改造过程持续更新中: 整体重量不是很大,与官方所说的4公斤还是有些差别。 ![]() 全部元件拿出来,体积也不大,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元件实在令人不满,例如4700uF的电容实测都没有超过4300的。机器的设计追求紧凑,这就使得自行更换元件变得很麻烦,大一些的电容都无法安装,而HiFiDIY至今没有提供单独的电路板套件,与熊猫一代简单套件280元即可买到的便民举措无法相提并论。 ![]() 外壳工艺远看不错,但细节处不够精致,例如倒角处理的平整性略有不足,也有一些取放不当造成的伤痕。这一点上看,日本厂机40年前就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前面,即使是低档产品外观也制作的非常精细。 ![]() 虽然基本上零件都没有缺,但少了电源盒LED用的连接线和二脚插头,于是剪下一个显卡风扇的头再接上一对网线芯来代替 ![]() 电源变压器中间两个抽头被我剪到无法再短的程度。看到网友装机后出现交流声,只好再把电源拆出来,磁珠剪掉一边翘起来,将电源地与主机地分开。这张图可以看到LED延长线走线,以及中间接线被无限剪短的变压器。由于不需要开关,所以开关并没有连接。需要注意的是,电源输出接头那里的一小根接地线,那是因为发现电源输出线的屏蔽层是独立的,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单端接地。 ![]() K246差分三极管理想状态下是完全配对,在目前的精度下加强热耦合或多或少有些作用,网上有其他网友使用了热缩管固定,我这里采用的是细铜丝绑定。 ![]() 六个脚焊下去相当坚固,但是因为几个脚离得近,洗板时不容易洗干净。可以看到有四个电阻焊在背面,那是为了避免挡住可能更换的电容。旁边接地的螺丝位加了锡,可靠性应该会好一点。 ![]() ![]() 装上四个220uF电容后开始装功率管。这四个东西开一段时间还是有些热量的。 ![]() 信号通路方面,考虑到电路板上长距离的走线竟然左右声道没有分开,于是切断走线用跳线焊接,不过信号继电器那里切错了,索性全都用跳线。 ![]() ![]() 这个地方切错了,还好问题不大。 ![]() 这是焊了CANARE信号线的样子,这种信号线有屏蔽层,看上去不错。但是继电器与电位器之间忘记用两根线了,后来想到,如果要更加提升立体声分离度,应该多用一根线,彻底隔开左右声道弱信号。下次再改吧。 ![]() 最后是完成的样子……这是刚开始装完时的照片,可以看到两对滤波0.1uF电容没有安装,并且耳机输出继电器旁边的47uF电容换成了蓝色轴向BC,7805旁边的47uF则换成了红色ELNA,这两者应该与声音表现没有关系,换上这两个纯粹是为了增加板上颜色,同时因为两个新换上去的电容都是耐压更高的,应该寿命更有保障一点。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