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匝,那次极应为167匝,按常规初极用细线绕3000匝,次极用粗线绕167匝。而传统的几包几,分多少段多少层绕法,它无非要解决的是分布电容和漏感问题,使其进一步地降低。这样的做法往往带来的是各层之间的直流电阻不一,有的上下各半个绕组阻值相差很大,而并未考虑到它的传输与耦合的问题,在初极3000匝中瞬间通过的交流信号,它怎样毫无损失地传递给167匝的初极而完全耦合过去?这其中的磁耦合原理没有搞懂,也是我没有想通的地方。但能量是永恒的,它只有输送与损耗(转换),而我们要求的是最大限定地去传递,尽可能地减少损失,要能做到一比一的转换为佳,也就是让一只输出牛毫无保留地去完成应完成的,阻抗变换与信号的传递任务。 多说了几句,想法并不成熟,也许是牛角尖,但也许是突破口,不能说它会有多大成求,但应有所进步,再起码有了那么一点点开拓之思,走另一种途径的雏意。应其中需解决的问题很多,如好多材料能想到但办不到等,实践进行有些困难。也许理想化了点,但我竖信平衡万岁,听音环境的平衡、听音系统左、右声道的平衡、电路及各级放大量的平衡,最基本的元器件中各参数的不一至,就不可能去言平衡。当演家拨动一根琴弘,发出一个音符,而你的播放系统这儿失真多一点,那儿失真小一点,应元器件的差异而产生这儿多了点“味精”,那儿少了点调料之异,我想也不会好听,谈不上原汁原味罗。再严重点,这个声道比那一声道或上下快慢那么一丁点,它的泛音就会含糊不清,二维感就要打折扣。据说一套完全平衡的系统,在一个完成平衡的听音环境下,在皇帝位上你是能听到三维动态的。 瞎侃!别听我的,要不你就无从下手,没法干了。 关于QUAD*II的电路的确是简洁至上得典范,好多元器件是交直流共用。 输入改用倒相变压器是我的一个设想,能使其上下电路完全对称。 望喜欢变压器的朋友们喜欢这种古老的方式。 关于访制(一)对干名机的仿制问题,界内也有不同看法。 我以为,电路与输出牛可分析,可理解,但相同的器件、材料凭一二个人是做不到的。 高档器昂贵的其中一个原应是用料,如厂方可在几百上千只管子中去配对, 我们没这个最起码的条件。有这个实力还不如买一台。 关于访制(二)要访制不过也是玩一玩而以,个人是做不到的,玩了十几二十年了,没特好的元器件也赖的玩。 谢谢了!我也是想用这个平台,与朋友们共同探讨一些问题,学习学习。看文章与各网上贴子, 有突破性得的文与物的确很少,个人与小作坊的产品驻多,想玩的好一点都难。 关于推挽输出牛的绕制问题:集多家之长,凭一验之优,现正在设计另一种推挽输出牛的绕法,其优点是两臂完全平衡,初、次级各层用线一样,并都可方便地不断线绕制(不排线,无纸又无油),降低了接头的电阻率,初级P-P(3000多匝)的内阻值可做到50欧以下,又可方便随意地增加阴极反馈和大环路反馈绕组,初、次级之间采用了一对一的耦合方式。完全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推挽输出牛的绕制问题的绕制方法。 现正在备合适之料,没实做,有测试结果再作汇报。 ![]() ![]() ![]() ![]() 仿制Quad II关键是输出牛,有一个Keith Snook网站上的英国人,他对Quad II的输出牛进行了很细致的研究,其中有几个很关键的测试数据,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也许对有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 这是Quad II输出牛的结构: ![]() 各绕组的直流电阻测试结果如下: Primary V4 X-Y 115Ω to 120Ω Cathode V4 U-V 16.8Ω to 16.9Ω Primary V3 Y-Z 170Ω to 180Ω Cathode V3 V-W 16.5Ω to 16.6Ω Output R-T 0.43Ω to 0.47Ω Output Q-S 0.55Ω to 0.61Ω Output P-Q 0.55Ω to 0.61Ω 在X-Y绕组上加上100V(100Hz)的交流电压,在各绕组上测得的电压数据为 X-Y = 100V Y-Z = 100V U-V = 11V V-W =11V P-Q = 7.15V Q-S = 3.58V R-T = 3.58V 这样初步计算出各绕组的阻抗如下图: ![]()
关于QuadⅡ输出变压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