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胆艺轩老论坛,这篇文章是当时最火的一篇之一,重新摘录到这里,供大家参考,是wtong兄弟写的
马兰士与麦景图是电子管时代两个最著名的音响器材品牌,他们当年的产品现在已经成为大发烧友们收藏的精品,也被世界各地的音响刊物吹捧得天花乱坠,售价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当然了,它们身上体现的价格已经打破了音响界中“以声定价”的标准,它们的价格当中还包含了收藏家们的“收藏”价值。
马兰士的功率放大器使用的放大管为EL34,不管功率大小,包括输出70W的马兰士Model 9,也是EL34并联推挽。而麦景图则不同,它的小功率放大器多使用6L6,像麦景图MC-30,MC-40,MC-225,MC-240,而大功率后级则使用的是KT88,像MC-75,MC-275。马兰士后级最著名的是马兰士Model 8B与Model 9,麦景图则为MC-240与MC-275。马兰士Model 8B为以EL34超级性推挽方式,每声道输出35W的立体声功率后级。电路设计与比它功率大一倍的Model 9类似,但是比Model 9少一级放大,电路也简单许多,而且也比较容易仿制。麦景图的机种则零件繁多,而且传说中麦景图的输出变压器采用了一些特殊工艺,所以不敢轻易仿制。在这之前,我曾在广东多次听过这些机种,它们的名气如此之大,绝非无稽之谈。仔细研究马兰士Model 8B的级路,只能以设计严谨,计算精良来解释为何它的声音如此动听。因为它功率较大(35W的功率输出在电子管功放中虽不算很大,但已经大过很多古典名机的输出功率),又因为曾经试听过这个机种,对它的表现有信心,所以决定仿制马兰士Model 8B。 马兰士Model 8B的电路比较普通,输入级为6BH6五极管接为三极管。但接法有点不寻常,普通的五极管接为三极管的接法是第二栅极接阳极,第三栅极接阴极或接地。但在这里第二及第三栅全部接在了阳极上。第二极为长尾式倒相极,使用了6CG7中放大因数双三极管,此三极管屏流较大,可达到10mA,也比较适合作为推管,在马兰士机种中,基本上全部使用此管作为推动管(包括Model 9),而我也曾经在其它各种不同的机种中看到使用此管作为推动管,包括Audio Research与一些日本机种等。输出级为EL34固定阴极偏压超级性推挽输出。输出变压器又有一点与普通机种不同,那就是在次级上有两组负反馈线圈,虽然这并非什么奇怪之处,多数名机都有此设计,包括麦景图,但在电路图上没有标明变压器的绕制圈数,而且厂家也从未公布过关于这部分的设计,所以也就无从判断它的反馈量有多少,这也给自制带来困难。(请在这里下载马兰士Model 8B原电路图) 仿制名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随意改动,因为一个成名机种经历过几十年的考验,仍然能够在几代发烧友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绝非偶然的。它的任何设计都可以说是非常精良的,而随意改动多数带来的为负面影响,能够达到正面效果的则少之又少。不过这台仿制机中仍然有一些改动的地方,有些地方的改动是因为没有办法,而又有些地方的改变是因为明显是会超过原机的设计。改动的地方如下: 1:改输入管6BH6为EF86,因为手里没有6BH6,而EF86参数与6BH6相似。 2:改推动级6CG7为12AU7,原因相同,也是找不到好的6CG7。 3:改立体声设计为单声道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声道分离度更高,效果更好。 4:改晶体管倍压整流为电子管全波整流,改阴极偏压半波整流为桥式整流。 5:改输出变压器的双负反馈线圈为单负反馈线圈,目的是制作容易。 除第1,2项改动外,大家可以仔细看3,4,5项改动。对马兰士机种熟悉的朋友看到这三项改变之后会看出这里仿制的并非是马兰士Model 8B了,而明明仿制的就是马兰士Model 5。马兰士Model 8B与马兰士Model 5的区别,大多就体现在第3,4,5项改变中,当然也有一些小的电路变化,但电路的变化大多为各管的工作电压有少许不同,马兰士Model 5的工作电压较Model 8B要高少许。之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取名仍然是仿制马兰士Model 8B,原因就是马兰士Model 8B的名气比马兰士Model 5大嘛。但在二手市场上马兰士Model 5的价格可是要高过8B的
机壳的设计与制作,一般都是自制派比较头疼的事情。随便将就一个吧,以后放在家里使用,会越看越不顺眼,可到时再作修改,已经不可能了。如果给制成机更换外壳,因为需要改动接线等,可能又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调试才可以达到原来的效果。本次仿制马兰士Model 8B使用的外壳为一对Denon S-10晶体管机的底盘,经过改制而成,在原来钻孔的基础上经过一些修改,达到需要的要求。右照片为空的底盘,几个大电子管孔是后来打上去的,底盘下的底板为在原底板的基础上折两个小边而成,前面板是用一块4mm厚铝板切割而成,后板(也就是音箱接线柱板)是用环氧树脂板切割再喷漆而成。 焊机过程比较简单,本机在制作以前已经经过了周密的考虑,零件方面已经采购齐全。在零件选用方面本机本着节约的原则,重要的零件选用的比较好。交连电容使用的是Wima的Black-Box电容,这种电容曾经在制作前级中使用过,觉得整体效果出色,虽然价格较普通红Wima要高出许多,但认为还是物有所值的。电源滤波电容使用的是拆机品,为瑞典的Rifa电容。这种电容在发烧界也算小有名气,本机采用的是450V 50u*2的品种,也就是在一个封装中包含有两颗电容,而电容外皮则为共公负极,本来还想使用一些英国旧装的TCC或Dubilier之类的油浸电容,但是它们的体积实在太大,这个底板怎么也安排不下。(前面已经提到,在Model 8B的仿制过程中对电源的部分有所改动,就是改晶体管倍压整流为电子管全波整流,这样的目的并非是什么传说中的电子管整流音质好过晶体管整流之类,只是因为电子管整流会致高压缓慢的加到后面放大管的阳极上,以保护电子管,使其寿命加长。因为电源电路比较简单,所以在此我不画出改动过后的电路图了,如果有兴趣仿制的发烧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仿制即可)。电阻选用松下金属膜电阻,在香港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AB碳阻效果出众,可是曾在前级中使用过后,发现它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工作点一直会随着整机工作中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因为这是后级放大器,发热会比较严重,所以在这部机中没有选用AB碳阻。Holco电阻邮购价格不低,待整机工作正常,进入良好状态之后,如果有必要再对它升级的话,再选用Holco电阻不迟。在电路中因为去掉了原机的电流表,所以增加了对两功放管阴极的测试点,请看右图,则为改动过后阴极电路的简图。在原电路中,两管共用了一只电阻作为阴极电阻,而这里为了测试与调整方便,所以给每个EL34单独配一只阻极电阻。在图中的A点,引出为测试点,可以根据测出的电压来计算出阴极电流。引线方面选用了普通国产4N无痒铜线,这样的电线比较容易买到并且价格便宜,实际的使用效果并不差。在关键部位选用了镀银特富龙线,价钱虽然比4N无痒铜线贵一些,但是这种线采用的是聚四氟乙烯外皮,有耐高点的特点,并且因为是镀银铜钱,所以高频会较好一些,又保持了铜钱声音醇厚的特点。这种线8元一米,价钱不算太贵。手里还有一小捆西电的单支麻皮线,听说效果还可以,但没有实际用过。看它的内芯非常的细,不太敢使用在后级里,以后做前级的时候用上吧。同样道理,如果有必要的话,则以后再升级引线吧。
调试过程并不要等整机全部焊好之后再进行,应该在电源部分焊好之后就开始调试了。如果整机焊好之后再进行通电调试时也一定要记得先断开高压与电路的连接,测试好电源部分之后再开始放大部分的调试。本机的调试过程中因为滤波电容问题而造成了一颗珍贵的Haltron 5Z3整流管灯丝被烧断。因为滤波电容选用的是二手的Rifa电解电容,所以在使用之前就担心会出问题。可是在不通高压的情况之下用万用表测量一切正常。在插上整流管给上高压之后,发现整流管灯丝过亮,马上关机。经过一番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再通高压,一瞬间,整流管灯丝被烧毁。再关机测试,一个电容的一半(前面讲过,这里用的电容是两组封装)被击穿。这也是二手电解电容经常出现的问题,在未通高压测量时一切正常,可是给上高压之后就很容易烧毁。这是因为电解电容老化,电解液干涸所致。有时表现为嗽叭里有扑扑声。也是电容软击穿所致。不过这次教训损失是惨痛的。一颗英制整流管被烧毁。请大家在使用二手滤波电容时要格外小心这类事情。
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有高频自激声。几次检查都发现不了问题,最后发现是由于两管的超线性接头接反所致,将两管第二栅极与输出变压器的抽头调转位置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在整机调试过程中,开始并没有引入负反馈,但当调好后本机的交流噪声已经非常低。用耳朵贴近嗽叭才可听见一点点交流哼声。当负反馈网络引入之后,则完全听不到任何交流哼声了。这说明原机的负反馈网络设计也是非常精良的。右边的照片为负反馈网络的实际接线图。注意,如果有可能的话,这部分电路一定要远离高压部分,也就是说应尽量减少各电路对这部分电路的干扰。否则的话会在反馈中引入各种不必要的杂波。而且这里的电阻应选用噪声较低的金属膜电阻。虽然它不承载功率部分,但最好还是选用一些功率较大的,例如1/2W或者更大的电阻。因为功率较大的电阻往往受温度影响的噪音系数较低。并且也要保证这部分电路的引线尽可能的短,所以本机在设计时就将这部分电路放在了输出变压器的下面,和音箱的接线柱邻近。
调试时输入管的前级并没有接入任何输入电阻电容等零件,但当调试结束之后在EF86的栅极上接上了原电路中的R3这颗33K的输入电阻。在仿制中去掉了前面的C1,C2,R1,R2。原机这几个电容是为了隔断输入信号的直流部分,但我使用的前级为自制前级,在输出部分已经使用了隔直交连电容,所以去掉了这部分电路,只增加了一颗R3。但就是这一颗R3引起了用耳朵贴近嗽叭能够听得到的交流哼声,这是因为干扰所导致,虽然哼声极其微弱,但比起没有这颗电阻要强多了。这也说明输入部分是多么的重要。后来换用西门子金属膜电阻后效果有所改善,但仍然达不到没有加装这颗电阻前的“零哼声”的地步了。整机的接线如右图。照片质量不高,不容易将每一部分都表现清楚,但是大概已经一览无余了,在上面小照片中没有的是右边的电源部分,可以看到在电源部分中间的桥式整流为EL34阴极偏压所用。几颗黑色的小电容就是Wima的Black-Box音频专用电容。白色的接线则为特富龙线了。到这里为止,焊机过程全部结束。下面要讲的就是各变压器的情形了。
所有变压器绕制好后经过了手工的浸漆过程。因为条件有限,没有办法达到正规变压器厂家的真空加压浸漆条件,所以就用普通工业烤箱将变压器用105度的温度烤3小时后再浸漆,之后再烤三个小时之后再进行一次浸漆,之后再将变压器烤干。这种浸漆的工艺俗称“半真空”。不过只要浸漆认真。也会使用许多年不生锈。以前因为使用较薄的硅钢片制出的电源变压器经常在使用中可以听到(使用木棒,一头顶住变压器,一头再对准耳朵)轻微的哼声。但这次制作比较严谨,即使使用了0.35mm的硅钢片制作出的变压器也只能听到极其微弱的声音。 本机的制作非常严谨,如果零件没有问题的话,调整到这里应该一切就绪了,当然如果其它发烧友在仿制中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样的话就需要认真解决了。本机的仿制只到这里已基本结束了。第一台机器焊好后再焊第二台就容易多了,照猫画虎而已。最后是给电源与输出变压器罩上一个金属罩,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互相之间的干扰,请看右图,两个灰色的铁罩里面就是电源与输出变压器,在罩子上留下了一些散热孔。这样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变压器的寿命有所增加。
到这里还不算完全完成,最后要做的就是给整机做一个外罩了,把所有的零件全部罩起来。这次使用的是聚脂板切割好之后用环痒树脂粘起来,最后经过打磨,喷漆而成。选用聚脂板做外罩的原因非常简单,就加工容易。制作中留下了足够大的散热孔,散热孔的位置上粘上了丝网罩,丝网罩也要经过喷漆,喷漆时不要一次喷得太多,否则会比较难看,要每喷一次经过半个小时再喷一次,一共要喷三四次才会比较好。图中在中间那台白色金属外壳机器的两旁则是这一对仿制的马兰士Model 8B,因为照片的效果不好,所以没办法完整的显示出这台机器的外壳,总的来讲,这台机器的外型是比较古典式的,完成品的外观是比较庄重,大方。中间那台白色金属壳的机器为仿制的和田茂氏线路前级,以后有机会再介绍。
在马兰士Model 5原图上使用的整流管为GZ34,但GZ34的最大电流供应容量与本机中实际使用相差太小,大家看照片中管子的大小就可以判断出来,使用GZ34管子只用了几分钟,管子就热得厉害。而换用Hitachi的5U4后就没有这样的感觉,而且明显感觉#p#分页标题#e#低音好了许多。曾经的英国电子管古董机Quad II上也使用过电流输出更小的GZ32整流管,以前我也在仿制的Quad II上插过GZ32。天哪!只使用了不到二十个小时,就把GZ32管顶烧黑了,原机选用整流管比较保守,可能是因为当时大功率整流管太贵所致。这几种管子最后还是觉得Brimar的5Z3效果较好。但是整流管寿命较低,所以不需要选择太贵价的管子,Hitachi的5Z3效果也相当出色,而价格较为便宜,应该在100元以内就可以买到,值得选择。
手里还有Mullard短屏蔽罩EF86及无屏蔽罩EF86,还有Philips长屏蔽罩EF86,与短屏蔽罩EF86。但效果都不如以上这两只管子。EF86这支管子使用得并不像ECC8x系列管子那么多,但EF86也是真正的音频五极管,曾经在仿制Quad II机种上使用它效果是相当出色的。这种管属于近代管,它的特性相当于早期RCA的6J7和6SJ7。也是类似更早期西电的WE310A,西电原厂的许多300B线路就是使用WE310A作为推动管的,但是现在WE310A已经基本绝迹。所以大多数发烧友都选择6J7或6SJ7推动300B(本人也有使用EF37(6J7)作为推动级的300B机器推动LS 3/5A音箱放在卧室听音之用),而找不到6J7的烧友则选择了这颗EF86。总而言之,我对EF86是相当有好感的。以上两管的比较是Mullard长屏蔽罩EF86胜过了Telefunken的EF86,胜出是在全面效果上胜过的,而在高频则输给了Telefunken,可是我更喜欢Mullard那温暖醇厚的中音与低音,让整体声音有一种厚实明亮感。不像Telefunken只是一味的明亮。但其实大家都知道Telefunken的音质也是相当出色的,不过在这里却输了。
在这里日本Mitsubishi输得很惨,不多说了。Brimar也没法比过前两只,它的优点是声音比较醇优,中频颇好,但是表现不如其它两只全面。Mullard音色表现非常全面,中频温暖,高低都能够有较好的延伸,但是和Telefunken比较的时候却输给了Telefunken的明亮与速度。Telefunken在这里高音的表现更为出色,而中频也相当醇厚。最后决定选用Telefunken的ECC82。本来还有一对Mullard的长屏ECC82,据说它的售价在香港非常贵,但我也只知道非常贵,具体多贵我也不知道了。可是我死活就是找不到了。没办法在这里听一下它的效果真是遗憾,等我以后找到后一定要试一试的,我曾经在广州二手市场上看到二手的长屏Mullard ECC82的售价都达到200元一支。如果是新的话我想会超过300元的。
Telefunken EL34也是EL34家庭中的瑰宝,不单单是因为它的声音表现,更因为它的库存数量要比Mullard的少得多,现在市售大概要超过1500元人民币一支,而Mullard EL34在1000元左右。不过要注意管子的Date code,越晚的价钱越低,xf2大概是在六十年代生产的。而xf3或xf4的价钱则要低一些了。后期Mullard改成新式商标后,价钱就更低了,还要区别的就是在EL34管顶上的消气环为双圈或单圈,单圈的价钱要较双圈的低,这里使用的为双圈的品种。四种管里音质表现最出色的是Mullard EL34,它能够胜出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比试的四支Mullard EL34为使用过1000小时以上的旧管,这四只管曾经在仿制的Quad II机器上使用过一年半。我没有再拆开四只新的Mullard EL34去与Telefunken比较,不过如果是新的话,我想可能会输给Telefunken半筹。单单看Telefunken EL34的外型已经非常漂亮了,而音质也是相当出色的,中频如果不输给Mullard的话,那高频赢的半筹则为最后的判定了,只可惜这套Telefunken太生,还没有煲过,所以整体的顺滑程度输给了Mullard半筹。这几种EL34不是太难找,就是价钱太贵,我倒是较喜欢捷克出产的EL34,四支配对价钱480元,我曾在朋友家中听过,效果也相当不错,当然和这些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推动以上这几种音乐总体感觉还是相当满意的。这机器的音效是较为全面的,失真与杂音较低,没有刻意突出哪一部分,但是感觉每一部分都较为出色。我听的音乐品种非常杂,从流行音乐到歌剧,小提琴到交响乐,等等。只要是杂志上介绍说比较好的,还有其它烧友推茬的唱片,我都喜欢买来听。偶尔电视里演大片的时候,我也接上它作为家庭影响扩大器使用。总的感觉它听什么音乐表现都比较出色,没有什么觉得遗憾的地方,如果非要说出它的缺点的话,我想那就是功率还是不够大,毕竟与“胆王”KT88推挽75W的输出比起来,它还是差了一大截。以个人感觉,给80分应该是不算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