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结构很简单:![]() 主要部件就这些,名称和作用大家都知道吧?(问题1): ![]() 一、折环 折环,又叫皮边。它的作用首先是为锥盆(2)的运动提供一定的顺性,也就是具有一定的柔性,让锥盆可以前后运动,另外还有辅助定心支片(4)对锥盆音圈进行定位,让音圈保持在磁隙中央,并提供锥盆运动的回复力的作用。 在最早的喇叭上,折环就是锥盆最外沿的部分,也就是没有专用的折环材料。后来出现了皮革、布基、橡胶、塑料等各种各样的折环材料,折环形状也多种多样。根据折环的作用,有时候可以从折环的形状粗略估计单元的冲程情况,宽而高高鼓起的折环常常意味着单元有较大的冲程,但这并不准确。另外宽大的折环往往对声音有不利的影响,下文马上提到。 虽然现代的折环从锥盆中分离出来,是一个独立的结构,但它仍然会对声音有很大的影响。 一个方面,折环跟着锥盆一起振动,这个振动对喇叭单元整体的声音辐射有贡献。因此计算单元的有效振动直径时,通常要包含折环一半的宽度(也有只计1/3的)。所以有效振动直径就是折环中部所围的圆的直径。 另一个方面,折环的振动又无法与锥盆完全一致,它有自己的谐振特性,可能在某个频率处与锥盆的运动正好反相,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现象,即所谓的折环反共振,并影响锥盆的运动,最后在声音输出上产生“中频谷”。所以呢,折环最好能自己消耗掉这种振动的能量,也就是要有很好的内阻尼。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内阻尼,一些胶水也常常被涂在折环上用来提高内阻尼,以抑制中频谷。另外折环的形状、几何尺寸等对"中频谷“也都有影响。 ”中频谷“不仅仅可以从频率响应曲线上看出,由于它是一种谐振引起的现象,所以常常还会很明显地体现在阻抗曲线上,请看下图: ![]() 题外话:我们能不能认为,单元的阻抗曲线越光滑越好?(问题2) 由于”中频谷“与折环有很大的关系,大家在测量中可能会发现近场测量时测不到这个”中频谷“,为什么呢?(问题3) 另外,有些折环材料的顺性受气温等影响较大,当气温较低时,有些单元的谐振频率fs就会升高,比如我用过的vifa P13wh,在南方的冬天会升到300Hz以上,非常恐怖。但这种情况在其他hifi喇叭单元中并不常见。 二、锥盆 锥盆,又叫振膜,也就是喇叭单元中最重要的一个振动部件,由它来直接驱动空气,把单元的机械运动,转换为空气的声波传递运动。锥盆直接决定了单元重播声音各个方面的性能,例如频率响应、失真、甚至灵敏度等。其中,锥盆的大小、几何形状、材料性能、质量(重量)等方面的特征都是重要的。 这些因素中,首先是锥盆材料。最早的锥盆材料就是纸,当然,纸的种类本身就非常多,性能也有巨大的差别。后来又发展出金属(铝等)、塑料(如聚丙烯等)、高分子纤维(芳纶纤维、碳纤维等)、精细陶瓷(氧化铝陶瓷等)、复合材料(钻石涂层、三明治结构)等等,不胜枚举。 理想的锥盆材料应该是刚性(杨氏模量)极好,密度极小,内阻尼大等。杨氏模量大是为了使喇叭单元重放声音的带宽(频响范围)足够大,特别是为了提高重放范围的上限(关于这个问题,在声色俱佳--单元靓图区http://bbs.hifidiy.net/viewthrea ... &extra=page%3D3有过比较充分的讨论),因为在低频区,可以认为锥盆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运动的,这个频率范围就是所谓的活塞运动区,这时候声音的重放性能主要是由单元的电和力方面的设计决定的。当重播的频率提高时,锥盆就无法做为一个整体来运动了,而是会产生所谓的分割振动,锥盆各个区域的振动行为各不相同,如下图所示: 注:图中的+号表示这个区域运动方向与音圈的运动方向相同,或同相;-号表示该区域的运动方向与音圈的相反、或反相。 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低到420Hz,这个六寸半的单元就开始分割振动了。 分割振动的出现,使得频率响应不再平滑,出现许多峰谷,并产生失真。很多金属锥盆严重的分割振动的谐振峰(也有人称之为盆裂峰)的高度可以高达10dB以上。除了峰以外,分割振动的谐振现象在频响曲线上也可能表现为谷。 金属盆的分割振动谐振峰明显,并不意味着非金属锥盘就没有严重的分割振动,而可能是更严重(在较低的频率就开始了,我曾经开玩笑地形容说“高频基本靠抖”)。但是许多非金属材料,如纸、聚丙烯、具有良好的内阻尼,较好地吸收了这些分割振动的能量,所以在频率响应曲线上看,谐振产生的峰谷不是很明显,但毕竟存在。这些谐振严重时也可以从阻抗曲线上看出来。如下图所示的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