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犹豫,最终还是开始了这对大落地箱的制作。不为跟风,不为作秀,仍然是出于对完美音质的追求。 前两年入手的是丹拿 Esotar T330D和AT Flexunits 6H521706SD,几乎耗尽了笔者的音响预算。所以去年仅用这套传说中的梦幻组合做了一对书架箱。 几年来玩过不少六、七十种单元(绝大多数已转手),事实上全部加起来还不到这两对的价。所以上这套组合,对于普通工薪族来说,是一定要狠狠心的。 好在其音质表现总算对得起烧出的血汗钱。不论是330D相对于9300、XT25、mdt29、h1189、Q1,还是AT相对于7-380、8545、h1216、LPG、D6.8这高性价比的好货,都取得了完胜的成绩。 只可惜,代价高昂 ![]() ![]() ![]() ![]() 去年做书架箱,自然是妥协的结果。 一是无力再购买顶级大尺寸低音单元。毕竟仅eton 12-680一对价就高过7千,更不用说AT的12、15寸了。所以当面对如“地蝎星”这类声名鹊起的强帖,也只能选择旁观了。 二是大型落地箱制作相当困难,早已超出业余制箱范畴,对于笔者这种木工苦手来说,更是无望。 三是对功放的担忧。由于笔者当前所用功放,纯甲45W,各类书架箱已然是游刃有余;不过对于大型落地箱,就不敢说有什么底气了。 不过既然是妥协,就不会非常到位。订做了一对普通箱体,分频器也从未完成,一直在调整。不过好在单元本身还是足够给力,配上随性调制的外置分频偶尔听上一下,还是轻松胜过家中完成度很高的另外三对好箱(一对XT25+8545,两对mdt29+LPG,一对h1189+1216)。 ![]() 这对XT25+8545也算是笔者的得意之作,可以参考前些天发的一个帖子(http://bbs.hifidiy.net/viewthread.php?tid=645302),事实上后面还有几次调整才得满意,得改天开帖再续了) ![]() 这对mdt29+LPG,由于性价比极高,于是在客厅配成高端5.1的前置和环绕,效果超棒。此款分频,费尽心血始得成功(http://bbs.hifidiy.net/viewthread.php?tid=647131) ![]() 这对h1212+h1189,在重新设计自制分频后,效果大为提高,已决定留在书房桌面了。 ![]() 决定开启大落地的旅程,事实上有三个起因: 一是在XT25+8545最终完成后,开始感受到高质量低音之“性感”。一曲“鼓诗”敲下来,居然也可能让人念念不忘。虽然8545仅仅是6.5寸中低音,却在低音下潜处胜过了AT。 说到这里,干脆上一下AT的资料吧: ![]() ![]() 如果按照图中曲线,AT仅在35Hz处即可达到86db!不过以实听而论,听到否?木有啊。当然不排除箱体容积较小的问题(16升),不过8545才14升啊。 不过以笔者玩喇叭听音的经验而论,AT的中频始终是最棒的!所以估计以AT的超大个头和重量考虑,这种能够承受极大功率冲击的6.5寸单元,恐怕本身就不是为书架箱设计的吧。 顺便补一下T330D的资料: ![]() 尽管很模糊,却已经是网络上能找到最好的图了,原因在于这个众所引用的链接失效了!(http://www.gattiweb.com/images/dynaudio/esotarT330d_data.pdf) 所以如果有同道当初保留过330D的资料,请补充,先代广大烧友们致谢了! 第二个起因,是有幸买到皮亚力士(Peerless)XXLS系列顶级低音。开卖之初,就有些心动。整好最近开始对低音入迷,于是趁这个可以接受的价位,果断出手。#p#分页标题#e# 接货当天,搬到家中已是晚上。开初多少有些准备不足,待把厚重的包装层层拆开,才发觉仅单只喇叭就重达7.2公斤!难怪笔者途中歇了两次才得以搬上八楼。 ![]() ![]() 实在是怪兽级的单元。这喇叭如果不是放在眼前,亲手把玩,实难体会。无论是设计、材料、做工,均为上乘。以这样的高超素质,难怪Orion这类顶级名箱都纷纷采用。笔者暗自庆幸最后关头,拿下了这对超值货 第三个起因,则多少有些机缘。 去年笔者购得AT后,在与烧友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据说是AT掌门人自家箱子的分频图。具体的真伪自然是无从查证了,不过电感、电容的数值之大,实在有些骇人,故开初做书架箱之时,便故作无视了。 但现在已有顶级低音,何不一试? 故而将低音由AT 12寸换为Peerless P830859,并加以相应调整,得到了如下的模拟频响: ![]() 曲线无疑相当诱人!170Hz,2600Hz左右的分频点,基本上避开了人声,可以充分发挥Peerless的低音下潜,AT完美的中频和330D绝妙的高频延伸了。 这当然仅仅是模拟曲线而已。不过如果是让笔者从头来做的话,只怕还是难以得到这样好的设计。 不过由于图纸未经考证,更没有得到原作者的授权,在此无法公布。只能稍作提示:要得到深达170Hz的分频点,电感、电容可不能吝惜,是需要大胆发挥的 好单元已入手,好分频只等做,现在唯一要费神的,就是箱体了。 可惜这正好是笔者的难言之处了。由于笔者所居八层居民楼,且无电梯;加上笔者业余玩家,本是木工苦手,要想完成这样大制作,无异痴人说梦。 不过,好在这是自己用的箱子...... 由此可以推导出以下事实:一、一体不成可以分体。大低音箱顶架上原先的书架箱,声室天然隔离,杜绝音染,且可分别调校,甚至可以做到中低音移位。可惜,这样的外观... 二、对,外观差。不过好在,这是用来自己听的,不是拿给人看的,更不会卖。 三、大尺寸箱体,连贴好外皮都不容易。好在还是自己听,严格来说不贴都是可以的 ![]() 这下障碍可就全解决了。所以在此给工薪一族的同烧们一点建议。如果您想搞DIY的话,请记住音响是用来听的,尤其是DIY音响。影响音质的因素非常之多,首先一定要搞清楚哪些影响大,哪些影响小?哪些是可以解决的,哪些是难以解决的。最终找出那些可以解决的重点问题,着力解决。否则如果万事都钻牛角尖,那么就只有掏出几十万买厂机、厂箱一条路了。 对于箱体来说,以笔者几年来的经验,加上论坛上看来的众多知识,特别要注意的有几条:箱体容积、比例、强度,倒相管,箱内结构,单元开孔位置,吸音棉调整。 以上因素对于音质的影响,在对比试验中还是可以听到分别的。至于其它玄乎的,没有经验就不敢多论了。 废话一堆,事实上这次要做的,不过是Peerless低音箱。从网上找来的数据,不管什么公式、表格、小软件、lspcad,算出来的容积都在90-100升之间(已加容积补偿)。事实上这已经是很大的箱子,不过抬起喇叭一比划,总觉得这样的大箱才容得下P830859这只怪兽。反正如果做大了,实在不成还可以加填充,甚至拆板锯料重粘,小了就没办法。 初步决定制作的箱体尺寸是403*698*534,95升的大家伙。板子厚度36mm,两块18mm的MDF还得粘成一块用。#p#分页标题#e# 下面的内容,木工强手们可以开笑了 ![]() 箱体制作是昨天开工的。忙了大半天,仅仅完成了一只箱子板子下料的活... ![]() 先量板画线了 ![]() 就在笔者书房,所以神马木工台面、电圆锯这类正规军就免谈了。折腾来折腾去,还是用了曲线锯。真是苦命啊,我看还不如叫歪线锯好了... ![]() 不过说回来,总比锯子强,好歹快多了,不然锯到猴年马月呢? ![]() 慢慢来,不要急... ![]() 总算是完成了一只箱的板子,一片狼籍,满屋的灰 ![]() ![]() 勉强拼凑在一起,看看有多大? ![]() 差不多半个书桌了,真是个怪物。板子称了一下重,加起来足有40公斤 昨天晚上值班回家后,把低音接上裸听试了下。 说起来好笑,入手后还没试过音,本来是打算直接上箱试了。不过前面看了不少对这款低音的质疑,还是简单试一下吧。 手头上这个分频器实际上是书房h1189+h1216用的,分频点大概在2100Hz。应该说如此高的中低频,对这款低音是个不小的考验。整好赶上要把原本外置的分频器装箱,于是拆下h1189客串组合一下: ![]() 功放,就用书房的el34随便凑合一下算了,甲类12W,很可怜的功率。 ![]() 应该说这样的试音,不论是分频点还是功放,对一款12寸低音很不公平。不过,裸听结果令人振奋:完全没有炮的感觉,却很有些大尺寸中低音的风范。选了几首赵鹏、张学友、陈奕迅的经典歌曲,不知不觉已经听了半小时。雄浑磁性的声音,相当迷人。 这下才想起本是要试低音的。虽然裸听是出不来多少低音,不过根据以往经验,把耳朵凑近振盘,还是可以大体感受低音的声底。初听的印象还是符合预想,快速、结实、有力,没有丝毫拖沓、模糊、生硬的感觉。 所以综合而论,这的确是一款高品质低音,用来HiFi是完全够格的。不过是否能真正发挥好,就看接下来的箱体、分频和功放了。 另外需要说一下的是,资料上给的灵敏度高达92db。以甲类12W驱动的试音表现听下来,绝非虚标。这下可以放心了。 而且这款低音在男声领域的表现非常出色,这就让笔者有了重新设计分频器的打算。毕竟AT6.5寸的女声是一绝,男声表现却还不够浑厚。等上箱后,分别制作两对分频PK一下再确定吧。 说实话,这次裸听试音,和以往玩喇叭的经验是一致的。 国外名牌单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频域相当之宽。且在这些频域内能保持足够的水准,这样做起分频和音箱来,就有充分的空间和想像力可供发挥。 这是国产单元很难做到的。 很多名牌单元,如果仅凭外观判断,或套用理论,其实很难衡量出它的实际音质。如果这些理论如此完善管用,国内早就可以产出世所公认的顶尖单元了。须知理论总是落后于实践,还是不要被理论套死得好。 烧友们入手洋品牌单元,往往会困惑于其简陋的外观、吝啬的用料,不过好在试音便知好歹。Peerless顶级低音的素质,毕竟烧界闻名,采用的名箱也已然不少。如果是单元用家抱怨对其如何不满失望,那倒是情有可原,其他的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把到货的小台锯摆出来,其实不过是38*38*23cm的小玩意,到底能不能管用? ![]() 尺子、手套,还有简易防毒面具 ![]() ![]() 加工现场。此箱所用的板子尺寸早就超过台面很多,什么靠山之类的就别指望了。于是只好画线直推,这可是专业木工的本事!不过对于笔者这种木工苦手来说,就相当不易了。猫着腰、端着板,一点点从小台锯上推过... ![]() 累了大半天,居然完成了任务!不过已经是累得腰酸腿痛手抽筋,不过看着这堆板子,值。 ![]() 第二天又费了两个小时,搞定了上次曲线锯搞出来的歪板修边。 用上小台锯下板,比之前些天强用曲 下面的活,自然是开孔了。这可又是个难事啊。 笔者前些年,主要是做书架箱,故而箱体基本上外订。即使偶尔自己做个小全频箱,也不过是电钻+开孔器就可方便搞定。所以像这次278mm开孔、308沉边的任务,要做起来可以说心里完全没底。 翻开一年前买的修边机,其实根本就没用过(因为后来用小型CNC搞了)。不过这次开孔那么大,非得用上这老傢伙了。为此还专门买了一套铣刀: ![]() 可惜的是,由于笔者的疏忽,铣刀买小了口径,真是杯具!于是这把直刀勉强绕了点胶带,把6.0的套成6.3的用。 ![]() ![]() 量好尺寸,准备操作喽... ![]() 由于修边机转速很高,噪音可真是不小。尤其是推动起来,那个高音啊,真是极品 ![]() 好在结果是令人振奋的,一个圆圈已经成形了! ![]() 且慢,还缺一小段哪,什么道理?原因很简单,缠在铣刀上的胶带在高速运转中被磨掉,罢工了。 唉,无奈,再去买个6.0mm的夹头吧...... 上周末,工具都已到位,继续这艰苦的做箱之旅... 首先继续沉边、开孔: 沉边还算宽裕,于是换上了这个比较宽的直刀。 ![]() ![]() 旋了一周,效果还算不错。其实在炎热的夏日,早已是大汗淋漓。 ![]() 好在换上宽刀后,发觉噪音变得低沉一些,不再是前面细直刀那种撕心裂肺般的啸声,还算可以忍受。下面就继续沿用这种刀了。 ![]() 换了几次深度后,塑料旋钮居然就废了,国产工具啊... ![]() 还是直接上螺丝的靠谱: ![]() 好不容易完成了单元的沉边和开孔,下面继续倒相管的开孔。 这个开孔虽小(10cm),却很是费了些周折... 首先发觉修边机自带导板似乎不支持这么小的开孔,于是因陋就简,直接靠在定心螺丝上转了。 ![]() 旋了一周,虽然基本上还算合格,不过随时掌控毕竟是太费神。 于是还是打算改动一下导板。不给开小的,我就偏要来,上钢锯: ![]() ![]() ![]() 再用圆锉稍微修修边: ![]() 终于是可以用了,不过修边机的塑料旋钮再次抛锚 ![]() ![]() 还是直接螺丝的干活: ![]() 几经艰难,总算是开好了。 且看看和喇叭配不配?这才是最关键的啊。 好在是对上了!辛苦了大半天,结果还算是可以。 ![]() ![]() ![]() 倒相管也试了试: ![]() 几块板放在一起(旁边是小的是加强板),基本上还能拢,也该知足了。 不觉已是夕阳西下,暂且收工吧。 ![]() 差点忘了讲一下后板的开孔。 本来是打算用接线柱的。不过双板合一,厚度就成33mm了,远远超出接线柱所能企及,只能用了个小接线盒。 开个5mm的孔,就用电钻+开孔器搞了。多少还有有些艰难,不过正反两面都开,还是完成了。 ![]() 孔都开好后,终于可以粘板子了。先来做二板合一的活。 两块板都刷上白乳胶: ![]() ![]() 还是很费胶的,中号、小号各一瓶见底。不过总算在天黑前粘好了,再堆起来压好(先粘好的再压住后粘的)。 ![]() 手工制板,难免是有些误差的,粘好以后就比较明显了... ![]() 于是再用电锯修一次边: ![]() 一阵喧嚣混乱之后,板子终于是修平了。粘合效果还算不错 ![]() ![]() ![]() 裁来裁去,这几小堆是干嘛的? ![]() 这一堆,做箱有经验的同道一看便知,板子结合处的加强筋。 ![]() 这两堆,长短不一、厚薄不同,但数目和重量均等的边角废料,可就有点耍宝了 费尽千辛万苦,材料都已备好,终于可以粘箱了! 先把边角磨一下: ![]() 开始粘了... 如此大箱,其实粘接都很不容易,搞得手上全是胶,拍照的机会都没有。好不容易大体粘好,上个图片: ![]() 再夹起来等着晾干吧。 ![]() 又等了一个晚上,终于晾干了。 再次申明,手工自制大箱,不完美是难免的。果然还出了些小缝隙,怎么办? 这下初学的要注意了:裁板的粉末,加白乳胶,调在一起,然后,补... ![]() ![]() ![]() 补完之后,自然是要打磨的。 ![]() 另外还有底面的脚钉孔,也先行钻上吧: ![]() ![]() 又经过了艰苦的打磨,终于是有点样子了:#p#分页标题#e# ![]() ![]() 基本上可以准备贴皮了。 后面就是比较轻松的事情了。等下周有空闲再续了... 从开始做到现在,实在是一趟极为艰苦的旅程。不过好歹算是完成了,笔者本人都有些想为自己鼓掌! 虽然比之专业作坊或工厂,这样的制作完全可以BS。不过对于笔者这样的木工生手,在纯业余条件一做到这一步,极为不易。这一点,相信只有真实做过箱的业余玩家能够体会。 笔者借此帖与诸位DIY烧友共勉 分频器的制作,断断续续地搞,总计相当于费了大半天时间。 主要的费事之处是绕电感线圈。 由于设计中涉及到两只大电感,空心什么的就不可能了。折衷一下吧,绕了两只大铁芯。不过阻抗还成,用表测了一下,分别是0.5R、0.4R左右。 值比较小的,就坚持空心了,绕下来,阻抗是0.3,0.2。 ![]() 后面无非是板子的制作了。这对于笔者来说,还不是轻车熟路 ![]() 元件都比较大,所以三分频一对箱,还是足足做了三对板: ![]() 低通、中通的板子上,分别有一只浅绿色的无极电容。什么原因呢?简单极了,容量大太贵!先因陋就简,将就一下吧。 另外如果细心的烧友,还会发现上下两套板用的电阻也不一样。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故事可就得后面慢慢说来了... 假期外出回来,总算是有点时间,把分频器最后完工。 终于还是花大价钱买来了大电容,大小苏伦都有哦。由于开初用的是大苏伦(Solen),所以高、中频继续沿用;而低频则是用的小苏伦(SCR),一方面是由于此规格的solen缺货,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对比中,SCR通透感更强一些,用在低频正好。 ![]() ![]() 先换一套,和开初用无极电容的PK一下,看看到底强在哪里? ![]() 对比实听下来的感受:使用大容量苏伦MKP的箱子,中低频更加干净有力,下潜也要深一些,总算对得起多出1600左右的RMB! 不过老实说,区别虽然明显,却并非天壤之别。所以如果不是用到这些顶级单元追求极致的话,大容量无极电容其实是可用的。这个真实体会,喜欢做大尺寸三分频的烧友们可以参考 关于这个问题,事实上笔者以前是曾经做过无电阻和小阻值水泥电阻对比试验。当时包括几位朋友、笔者本人及LP都极难分辨,所以后来也就放心用了。 不过所谓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兴许那些发烧电阻真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怀着这个疑问,笔者在后来帮烧友们做分频器时,专门用了几种电阻进行对比: ![]() 图中既有笔者常用的2毛钱水泥电阻,也有老美的DALE和LYNK无感电阻,还有某J姓国的福岛牌水泥电阻和金威牌电阻,应该说几种价位都有了。 至于实践对比的情况,就不多说了。总之这种问题,见仁见智,还是各取所需吧. 再接再励,完成了另一套板子,这下齐了。称了一下,全套分频器重达3.5公斤! ![]() 装单元时,恰是晚上,所以照片都没留下。 事后帮烧友定做仿世霸分频器,试音时得以当了回打酱油的角色 ![]() 个头实在是相当的大。主角Toy的小身膀,成了不折不扣的玩具。 皮还没来得及贴,所以外观依然丑陋。不过笔者试音之后,效果倒是相当令人振奋! 当然,或许是前面费了太多时间精力的缘故吧 ![]() 至于最后的贴皮,还没有搞。如此大的箱子,也就打算搞点PVC皮伺候了。这或许会让注重美观的烧友失望吧,不过笔者始终奉行实效至上,也就凑合一下了。 最后多少说一下音效好了。由于此箱耗费了笔者太多的时间、精力和钱财,心怀偏爱在所难免。不过此箱的音效的确达到了笔者追求之目标,三段均衡、清晰动听,结果也算完满了。 以客观而论,成箱之后几位朋友上门欣赏,评价倒也很好。属于那种“听惯了之后,其它就没法听”的。当然笔者和朋党们其实都是些没见过多少的世面的工薪烧友,权当笑谈吧。 此箱之完成,一是可以陪伴余生安心听音乐;二是便于帮烧友们做箱、做分频器时作为参照。总算对得起这一路挥洒的钱财和汗水。 祝各位DIY烧友再接再励,早圆心中的HiFi梦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