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电子音响科技diy制作网站

haoDIY_音响电子电脑科技DIY小制作发明

当前位置: 主页 > 音响DIY > 音箱DIY > 全频音箱 >

玩长冈铁男《音箱制作精选》制作全频喇叭书架箱

时间:2012-12-03 09:21来源:bbs.hifidiy.net 作者:chianyin 点击:
今天细听了半天装着5.25寸超越经典全频喇叭的箱子,高频及中频真实、清澈、自然,低频经过复杂的后加载号角放大导出后非常强劲,能量惊人,听炎黄第一鼓第一首《鼓诗》时,那震撼的鼓声每一下都强烈地冲击着心灵,
去年得到朋友赠送的一册DIY音箱的天书----长冈铁男《音箱制作精选》(电子版文件),我如获至宝,认真拜读并研究后认为,这位大师在该书中设计的数10种形状各异的音箱中,结构最多的就是后加载号角型。以我的性格,不玩玩这位大师的作品是心有不甘的,于是在此之前已经试探性地进行过了两次试验,先是做了一对很小的,喇叭只有一对2寸的全频,由于我对低频不放心,又加了一对2.75寸的中低频喇叭进去,结果效果远超我的想象。在首战取得了成功后,接着又做了一对相对庞大的箱体,原定是为5.5寸喇叭而设计的,装好后只是用手头上现有的4寸喇叭试听,低频效果的提升大得惊人,小小的4寸喇叭似乎具有了落地箱的震撼,通过两次的试制及半个多月的试听,对长冈铁男式结构的箱子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其声音特色也听得较为顺耳了,在此前提下,正式开玩长冈铁男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但在这位DIY大师的那个年代,应该是没有现在这么多先进工具的,特别是数控铣床之类,“上床”玩长冈铁男,岂不更刺激、更畅快!

 

首玩长冈铁男的结晶

11.JPG

 

二玩长冈铁男的侧面板局部特写

DCC_0964.JPG

 

二玩长冈铁男的结晶

DSC_1757.JPG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大结局”,这次再玩,已经是第三回了,也敢于将过程及经验心得等与朋友们分享了。
和先介绍一下箱子所须的全部板材。

 

侧面板4块

DSC_2164.JPG

 

后背板2块

DSC_2166.JPG

 

箱体前面板2块

DSC_2170.JPG

 

5.5寸通用型喇叭安装附件

DSC_2171.JPG

 

4寸通用型喇叭安装附件

DSC_2172.JPG

 

底板2块

DSC_2177.JPG

 

顶板2块

DSC_2179.JPG

 

DSC_2188.JPG

 

DSC_2175.JPG

#p#分页标题#e#

 

DSC_2180.JPG

 

DSC_2182.JPG

 

DSC_2185.JPG

 

DSC_2186.JPG



这次没有采用第二次时那种侧面板沉槽,是总结了其优劣后放弃的,因此在安装前要在相应位置写上记号

DSC_2191.JPG


先是将内部的加载号角组件装好,进行这项工作,直角夹及F夹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DSC_2192.JPG


F/G夹在这里购买http://shop.haodiy.net/list.50021412.html

装这些复杂的结构组件,对工具的数量提出了挑战,为了应对业余条件下工具数量的不足,我用夹好固定后在关键部位加螺丝钉,然后便可松开夹具它用的法办,孔是在开板时就已经孔好了的,而且全部是两层大小不同的同心圆沉孔。方便日后用腻子把螺丝帽封住。

DSC_2193.JPG

上好螺丝后,夹具就可松开了,结构是不会产生移位及变形的

DSC_2194.JPG

接着装另一组更复杂的组件,那块小小的板原本是需要钻上孔的,可能是编刀路时漏点了那两下,搞得要固定比较麻烦。
 

DSC_2196.JPG

DSC_2197.JPG

DSC_2198.JPG

DSC_2199.JPG

DSC_2200.JPG

DSC_2201.JPG

DSC_2202.JPG

DSC_2203.JPG

再将本人刚设计成功不久的同口径通用型喇叭安装组件移植到此箱上,共做了4寸及5.5寸的各一套,使得该箱可以方便地更换我手头上的各型4寸及5.5寸喇叭。

DSC_2204.JPG

DSC_2205.JPG

DSC_2206.JPG

现在每天中午过后都下雨,这种天气成了我最大的敌人,玩DIY中那些会产生粉尘、必须依赖在室外进行的活动都得暂停等待时机,而安装组件这种活动也只有龟缩在店门口进行了。
自从前天夜里将好了这两个组件,已经凉一天半了,虽然现在的天气也较潮湿,但胶水还是已经干透了,可以往下装了。

49.JPG

涂白胶、装板、上直角夹、上F夹、上螺丝这些已经是标准的步骤了

50.JPG

51.JPG

52.JPG

53.JPG

54.JPG#p#分页标题#e#

装每一个组件就重复一遍这些标准动作

55.JPG

56.JPG

57.JPG

59.JPG

装好一个,又用同样方法装另一个

60.JPG

64.JPG

68.JPG

69.JPG

在箱子后部上下角处各沿45°角插入一块板,然后用G夹固定

70.JPG

在内部结构板与侧面板接触的线上全部用不锈钢螺丝加固

74.JPG

在这两块板的接触面处,要做到纹丝吻合有些难度,折中的办法却很简单,用低胶布沿下部贴好,然后用热熔胶将上部封严就不会漏气了

75.JPG

75.JPG

76.JPG

接着往箱腔内铺吸音棉,先将预先按尺寸裁好的海绵铺在预定的位置上,然后往板上涂热熔胶,再将海绵压紧在热熔胶上。这项工作在这种结构的箱子上做起来并不容易,需要小心操作才能做好。

77.JPG

79.JPG

铺好了吸音棉,再在内部预埋喇叭连接线

80.JPG

完成了上述任务后,就把另一侧面板也封了

81.JPG

86.JPG

88.JPG

接着昨天的继续发图,上好夹具后,又往该侧面板上的每一个孔内上进不锈钢螺丝

89.JPG

最后用螺丝将两块呈45°角放置的板固定

91.JPG

上好螺丝后,用毛刷将受夹子压迫而溢出的胶水扫平,一个箱子就这样装起来了

95.JPG

直角夹不到10元一个,F夹是近20元一把,全部是网上淘的,老实说,这些新的F夹没有以前那些老式全金属的用得放心,塑料的夹把用力夹内部会咔咔作响,非常令人担心。

F/G夹在这里购买http://shop.haodiy.net/list.50021412.html


经过近半年的设计及试制,按照长冈铁男模式设计制作的4~5.5寸2号试验箱终于完工了
首先装上与1号试验箱相同的4寸全频喇叭试听,原来低音较肥的现象已经消失了,声音清澈透明,舒服极了。
 

DSC_3722.JPG

DSC_3728.JPG

DSC_3729.JPG

在同一套4寸喇叭安装附件上可方便、快速地换上其它不同型号的同口径喇叭加有子弹头的喇叭效率较双盘的低,稍为难推些,且高频不及双盘的,但声场相当宏厚,中低频极好,加个高音头后玩起来还是很爽的。

DSC_3732.JPG

DSC_3735.JPG

这次我终于搞来一对5.25寸的全频喇叭试听了,在同一箱体上换上另一套5.25寸的喇叭安装附件便可将喇叭装上箱了#p#分页标题#e#

DSC_3747.JPG

DSC_3758.JPG

今天细听了半天装着5.25寸超越经典全频喇叭的箱子,高频及中频真实、清澈、自然,低频经过复杂的后加载号角放大导出后非常强劲,能量惊人,听炎黄第一鼓第一首《鼓诗》时,那震撼的鼓声每一下都强烈地冲击着心灵,而听最后一首《渔舟凯歌》开始那一段,各种高、中、低音的乐器之声分得是那么的清楚,虽然听这些并不是该箱的强项。最好听的莫过于听童丽的《啼笑姻缘》专辑中的第一首了,那甜甜的声音、那唱得不咸不淡的粤语,加上那动听的古筝伴奏,是每一个音符都强烈地刺激着耳神经;而第二首中的对唱,那充满磁性的男声与童丽的声音一低一高,配合默契,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将人听得神魂颠倒、想入非非......听钢琴、吉它、二胡等乐器也很舒服。分频箱中的分频器不易搞,全频箱少了这环,只要你相中了高素质的喇叭,并给她一个理想的“家”,当口径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比如5.25寸已经能满足20平方房间的需求),她呻吟的声音是有高有低的。


 朋友提的问题都非常专业,我在选定了一款喇叭之后所做的工作比开工组装一对箱子的时间其实是多许多的,其中大部分是计算工作,由于缺乏相关的仪器设备,自己对一些专业软件也不是太熟悉,毕竟不是专门搞这行的,基本上是用些原始的方法,将数据代入公式计算,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有些问题我也无法完全解决,且有时理论与实际是不相符的,因此我一般都会通过安装一对试验箱进行试听后再修改设计数据,再装再听这样。我装的迷宫箱在设计时一般是只考虑对160HZ以下的低频段进行加强,有时会放宽到200HZ段,越是放宽需要考虑的问题就越多,计算难度就越大。这些专业的东西我本身就不是太懂的,看到版主发的贴里也没有将计算过程发出来的,只是公布一个箱体容积的计算结果而已。我认为贴子应该是简单、通俗易懂的为好,关心计算过程的人应该不是太多,有些人甚至只关心最后的喷漆效果,其它一概不理。而我最关心的是最后的声音效果如何,不去过于计较在计算过程中哪里出错了。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些民间的专业测试机构对巿面上的一些音响铭器进行了测试,有些结果是令人瞠目的。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说到“劳达”全频喇叭的频响曲线“数据派”们认为是“不堪入目”的,这可能也是该厂一直没有公布其官方频响曲线图的原因,但这并未影响其成为世界公认的声音最好的全频喇叭;还有一个是说ROGERS(乐爵士)的LS3/5A音箱,虽然这箱的低频下限只到70HZ,效率也只有83dB,但它是当年英国广播电台BBC委托ROGERS(乐爵士)进行研制及生产的,主要是用来监听广播员的声音与信号杂音而闻名,后来又因其独特的频响范围而被认为是和重播小提琴的最佳选择,但测试结果是该箱的箱体谐振是非常严重的,用科学的眼光来看简直就是垃圾,但原是音乐家改行搞音箱设计的该箱设计师却笑对世人的愚味,认为没有了这箱体的谐振,出来的声音就不是ROGERS(乐爵士)的LS3/5A音箱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7)
53.8%
踩一下
(6)
46.2%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