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zaph08年发表在个人网站上的一篇DIY制作的文章,http://www.zaphaudio.com/SR71.html 个人感觉里面有些内容对我们DIYer很有帮助,就大概翻译给大家看看,仔细读完,有很多细节部分值得学习。 仅以此文献给一位喜欢勃拉姆斯的非典型80后玩家 ===============我是内心孤独的分割线========================= ![]() 简介: 07年SEAS推出了一系列基于苇浆材料音盆的单元,基本上归列于SEAS的标准系列(现在叫Prestige系列),这个系列还包括那些硬质的铝盆单元系列和高阻尼纸盆系列或者PP盆系列,ER18RNX是这个系列的的一个型号,采用直径18cm的苇浆音盆,并且磁路加装了短路铜环,因此失真方面会有一些好的改善,性能和贵价的EXCEL系列更加接近,基于这些优点,我使用SEAS的另一款绢膜高音27TDFC来搭配完成一款书架箱的制作。 这款新出的ER18RNX几乎具备了所有优秀的设计元素,散热良好的音圈系统,优良的音盆、驱动和悬挂系统,对BL、Le(x)和悬挂挠性的测试结果近乎完美(原文确实是这么说的),SEAS单元从来都不是最便宜的,但是从SPL、滚降的平滑和失真的测试方面看,这些单元确实物有所值. ![]() ![]() 分频器设计: 这个分频器的设计为不对称四阶Linkwitz-Riley滤波,分频点大概1750khz,分频点处高音的滚降斜率稍微陡峭一点,而低音为了配合高音相位的一致,滚降相对缓和一些。 低通线路只用了两个元件组成二阶滤波线路,另外有一个可选的RLC(绿框内)是为了平滑阻抗,主要是为了胆机考虑的,高通方面,同样的二阶滤波,串联一个衰减电阻来调整声压,另外还并了一个RC线路来调整高频程的曲线,以上元件和单元的自然滚降共同作用,来达到这种不对称的四阶分频斜率曲线。 当后期通过听感最后调整这个分频线路的时候,确实有一些非常挠头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我需不需要平滑掉低音的谐振峰?虽然它只是一个2db的小峰,而且在声压级18db以下;需不需要平滑掉轴向测试时高音在4k左右的那个小峰?需不需要把27TDFC高频程的曲线作进一步的调整?通过最后定型的分频线路,你可以看出,前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不需要!后一个的答案是:需要!(小沈阳:为森么呢?)我只能说:就是单纯的通过听感调整的。。。 低音通路的电感(3.3mh)我是选用了多层铁芯电感,注意的是,如果你要是用金属螺丝钉来固定电感的话,电感数值一般会增加0.2mh左右,所以一定要注意用非磁性的东西(比如扎带)来固定电感,如果非要用螺丝钉,那记得要买小0.2mh的,如果你要用空心电感的话也没有任何问题,只要把内阻控制在0.7欧姆以内就好了。 关于分频电容,我认为贵价的电容(比如M-cap或者HOVLAND)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并没有它的价格所体现的那么明显,我一般都是在整个线路中都用同一种平价的电容(广告之嫌我就不说是啥了) ![]() ![]() 模拟曲线: 通过观察低音单元的单独滚降曲线,可以看出经过分频后低音的谐振峰还是存在,但是这已经不太重要,并不值得再折腾分频器而且浪费元件去平滑它。频响图在反接时谷足够深,也正好显示分频点为1750hz,通过网络增益曲线可以看出分频器如何改变了SPL的趋势,网络增益非常平滑,这样也使得我们在挑选分频元件时不必非要那么准确,然后是垂直坐标响应在整个频谱和分频频率的响应,可以看出垂直聆听窗口会以高音为准,而且相当的高,设计的听音高度应该是耳朵与高音齐平,不过这点还有待商榷(这段翻译的不太好,自己都不大明白) 高音单元的布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些人喜欢把高音镜像布置,而另外一些人喜欢把高音布置在面板的中间位置,实际情况是:不一定哪种方案更好,但是确实两种布置方式会有明显的差别,关键看你怎么调整,一般来说,高音镜像放置的话会在轴向测量时得到最平滑的频响曲线,而一个中间放置的高音可能在轴向测量时曲线不那么好看,但是偏轴时曲线会好的多,看后面的测试图就会有所了解
整个的模拟图
单独的滚降曲线
反接图
![]() ![]()
网络增益
高音放置位置的区别
轴向测试
偏15度
偏30度
偏45度
独立上箱曲线
低音单元的失真测试
整个箱子的失真测试
功率储备: 这一节里没有必要讲很多,只要告诉你这个箱子会满足你对声压足够大的要求,只要不是低于40hz的重低音,它都会毫无限制的给你播放出来,即使是全音域的信号也不会差到哪去 功率储备不止关乎单元的有效运动冲程(Xmax),SEAS单元在功率动态储备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很难用测试去量化它到底有多好,你只能做一些大功率信号下的试听或者看看单元的结构。SEAS的这些单元有散热良好的音圈,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当大功率信号输入时,音圈电阻不会发生频繁的变化,另外ER18的驱动系统也比大多数的亚洲产品要好得多(X威?),这样对它的高声压的输出也有很大帮助
箱体部分 其实这个箱体是有成品卖的,就是madisound的MD14(连接:点我),这是一种通用的箱体,图纸在本楼的最下面PDF文档,只不过我在内部加了两个支撑,为了减小箱体的共振 分频接线板采用了双线分音,其实我支持这种双线分音板的原因就是:你在做箱子的时候可以分别单独的连接高通和低通线路,这样在你试听的时候,如果有一边线路有问题,或者焊接有问题的话,你很容易就能发现问题的所在,至于实际听音时的双线分音?我觉得纯粹是一种浪费。。呵呵 关于高音的沉孔。。。有时候沉孔并不是那么合适,所以我们必须加个垫片来让高音面板和箱子的面板水平,如果不这样的话会怎么样呢?看下面的曲线图。。。 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低音单元开孔的内侧我并没有倒角,一般来说我在其他的设计中都会倒角,为了减小喇叭运动过程中反向气流的阻碍,但是目前看ER18的通风系统设计良好,不倒角并没有带来什么很大的影响,但是请你相信,如果测试或者听起来有问题的话我绝对会倒角,如果你有合适的工具的话,我建议你对低音开孔里面倒角,这并不会影响这个设计,如果倒角的话,由于没有了通孔内圆反射声波对喇叭振膜的影响,低音高端的曲线会看起来更平滑一些#p#分页标题#e# 关于内部的吸音材料,我在背板和底板用了三层的Whispermat的WM2,其他面用的是2层的WM1(不知道是什么东东),其他的当然也没问题,但是要注意一些毛毯或者波峰海绵之类的东西,有些这类的东西的声学特性并不适合,如果太薄的话,可以在背板和底板加多层。 倒相管的频率设定在44hz,如果你想调到50hz就锯短点。。。布拉布拉。。这段没啥意思
房间的摆位 建议的摆位位置是箱子大概离后墙2英尺,离侧墙最少要2到3英尺,就像我以前提到的,对书架箱而言,摆位的位置最好是离侧墙、后墙和地板的距离成奇数倍,这样才会得到最平滑的中低频,比如说:3倍。。。三个尺寸是1:2/3:1/3这样,虽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有效,但是起码是一个好的开始 千万不要紧贴后墙放置,或者直接放到书架上(虽然它是个书架箱。。。),如果那样的话,箱体和环境的反射会变得很复杂,,障板补偿部分就要完全重新设计了。。。 这个设计的偏轴响应非常好,所以你在听音的时候箱子不需要任何的内倾,这样会得到最平滑的响应和最好的定位 下图是一个在16*18英尺房间里的频响图。。。距离两米,偏轴10°测量。。。 总结。。。 这对箱子的声音非常的平滑、干净,而且很容易DIY,如果有现成的箱体,你只花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它,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样把所有以上的细节都实验一遍的话,可能就得花上几天,这款箱子的声音基本上和市面上售价两千美金的商品箱在一个档次上,当然,如果你会木工的话,你还会省更多 ![]() ER18RNX 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单元,而27TDFC和它配合的非常完美,这个组合虽然不像某些亚洲产品那么便宜,但是也绝不会像那些高档单元一样贵到惨无人道,在性价比最好的单元列表里面,它们可以排到前列 ![]()
![]() ![]() ![]() ![]() ![]() ![]() ![]() ![]()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