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的特点是,在频率的低端因为反馈量相对较小而对瞬态有利,在频率高端采用衰减式,避免了过大的环路高频反馈量,对瞬态失真也是有利的,在确保RIAA均衡精度的同时,着力解决瞬态失真问题,对提升整体音质应当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体来说,MFA的线路框架与马兰士M7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是脱胎于M7的一个改良版。 首先是它用看起来有些夸张的手法,来解决放大器第一级的噪声问题,也解决了噪声带来的谐波失真问题。其实,许多技术严谨的放大器,往往会把噪声与谐波失真结合在一起,也就是THD+N来描述谐波失真特性,这点对低电平放大器来说尤为重要。在声音表现上会有“干净、纯真”的特点。 其次,整个放大器增益高,放大级数多,除了对静态响应指标要求以外,还充份考虑到瞬态响应的问题,为此该均衡线路混合使用了反馈式与衰减式,在高电平放大级上采用低频单极点反馈等等措施。可以认为瞬态响应问题的解决,是相对M7线路的一个重大的改进。 放大器的瞬态响应特性对音质的影响和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单纯的谐波失真、频率响应等一些指标更加关键。优良的瞬态响应能使声音表现得“自然生动和活泼”,同时还会“色彩感淡化”,不是那么的“浓妆艳抹”了,是一种相对“质朴与真实”的听感。通常人们在听某些无反馈放大器时,也能明显的获得这种体验,尽管无反馈放大器的一些指标并不那么的如人意。 高电平放大部分的线路的特点 MFA高电平放大部分是按照宽频带平直放大的要求来设计的。 它的输入级6SN7两管并联做共阴放大,每管静态屏流约5mA,栅偏置电压为3.5V左右,具有较高的输入动态,不仅扩张了频率范围,也降低了反馈闭环后的瞬态失真。这是个相对比较现代的输入级设计思路。 第二级与第三级使用6DN7复合双三极管,其中一只特性相当于6J5的三极管做共阴放大,工作点与第一级接近。这两级放大都是采用自给偏压方式,但是与RIAA均衡放大部分一样,都没有阴级旁路电容,而且由于级间耦合的RC时间常数设置得较大,约为0.2s,即低频转折频率为0.8Hz,除了最后输出端的耦合电容,对于反馈环内的整个高电平放大部分来说,这是唯一的信号回路低频时间常数,成为低频单极点反馈线路,非常有利于低频性能和反馈闭环稳定。 6DN7另外一只屏极耗散功率及输出电流均较大的三极管做阴极输出。MFA原机的最大输出电平达70V ,几乎能驱动任何后级放大器。但是对于一定的后级输入负载,在如此高的电平之下,其相应的输出驱动电流当然也会不小,输出电压动态范围必须与电流动态范围相适应,否则就不能保证其波形不失真,一些设计不良的放大器对这个问题往往不够重视。6DN7阴级跟随级的工作电流约12mA,动态范围近20mA,因此对后级负载的驱动与适应能力可以说是相当强。 制作 这次制作,对原机做了少量的修改:没有按照原机的电源变压器、扼流圈的组合方式、而是采用每个声道各一个高、低压电压变压器和一个扼流圈,一路高压和灯丝稳压电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单声道电路结构;将晶体管整流变成了电子管,将原机灯丝稳压的6.2V/50W稳压二极管改成了三端稳压集成块,将稳压电源取样放大管由6EJ7改成了EF86,调整管由 7591A改成了6L6;主要是为了选管的便利。MFA的机器还有个特点,喜欢在耦合、电解电容上并联小容量电容,,我实际做机时,没有并联。 变压器和电子管 ![]() 电子管的选择:6EM7\6DN7只有美国管,因其少见,下面给出了它的资料。其它象6SN7\6SL7,按照我的听音取向尽可能的采用了英国管。 图5部分电子管特性图 ![]() ![]() ![]() 一个好线路,可能毁于一个坏机壳,这在前级和唱放上更加突出。这次的机壳是在深圳深威五金公司制作的,这家公司的申老板热心快肠,破例接受了我这个极小数量的单子,还帮忙修改了许多设计上的小错误。机壳采取2mm冷轧钢板制作成箱式机壳(这对于唱放要求的屏蔽来说非常重要),面板采用12mm的铝板,整体制作质量很好。本着“器材无非是欣赏音乐的工具”的想法,整个机壳设计成全黑色,低调朴素。 图6机壳图 ![]() ![]() 阻容元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