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此外,台湾的 刘汉盛先生也曾专门撰文《三大前級DRG NA2、 MFALuminescence、,MBL 6010世紀大對決》评价MFA,给了它很高的评价(节选): “ MFA Luminescence的意思是「冷光」。早在1983年,他創設Audible Illusions時,Bruce Moore己在設計這部原型機了。一直到1985年初,Luminescence才正式產品化(1986年他才與Scott Frankland合組MFA公司)。1985年底,改良為A型,86年中改A-1型,87年初又改為A-2型,87年中旋及變為A-3型。到了88年初期又改為A-4型。1988年底,終於改為B型(這次將電容幾乎改光了)。89年底又改為B-1型。90年中,又從B-1型改為B-1C型。這就是目前我所拿到的Luminescence。 打開前級頂蓋,映入眼簾的是左、右聲道各五支老古董雙三極管。它們中有RCA的6DN7、5691、Sylvania的6EM7、Paytheon的5692。 這部前級裡看不到一塊線路板,所有的零件全都是用最原始的搭線來連接。在這部前級中,Bruce Moore用了八個CaDacitor Technology濾波電容。除此之外,Rel-Cap、WonderCap、Solen等電容塞滿全機,連電阻都用1%誤差的Resista。這些補品電容電阻還不算稀奇,機內配線採用的竟然是Cardas、KJmber。甚至連電源箱到前級的電源線也是Cardas特製的。 再來看看電源箱吧!您見過有四個變壓器的前級電源部份嗎?您看過幾部用真空管穩壓的前級?在這個電源部份,用了6 EJ7與7591 A穩壓管各二支。在整流方面,Bruce Moore認為用真空管整流太耗錢,所以用一般的橋式整流方式。 聽過DRG NA2之後再來聽Luminescence時,你將會發現Luminescence實在溫柔極了,它的高頻與極高頻沒有NA2來得強烈(應該說是柔性的):它的低頻量感不像NA2那麼多,它的速度感不像NA2那麼快。但是它具有一切老式真空管前級與新式真空管混合之後的好處。這話怎麼說呢?自中高頻以下,Luminescence表現出極為真實的空間感覺與寬廣的動態對比:而且它在中頻與低頻的堅實觸擊質感表現得非常好。雖然它的高頻以上頻帶不如NA2亮麗,但這並不是說它不透明,相反的,它擁有與MBL 6010一樣的陰柔透明感,讓人聽了很舒服。而在極低頻的延伸上,由於低頻量感並不過量,因此很容易就聽到該有的極低頻。更重要的是,Luminescence有一種四平八穩,堂堂皇皇的氣慨。這種氣慨讓聆者覺得是在音樂廳中聽音樂,而不是在聽Hi-Fi。這種感覺不是獨立討論各種Hi-Fi特性可以傳達的。 Luminescence的Phono特性與CD大不相同,不同處在那裡?Phono比CD要更柔、更細緻,聽起來倒像是用「被動」那一檔來聽CD般。在此,我要告訴讀者,如果您祇聽CD的話,請不要買Luminescence,因為您是在暴珍天物。 總體而言RG NA 2的弦樂鮮銳無比,一切錯誤都無法隱藏。而Luminescence、MBL6010的弦樂則柔軟多了。若拿Luminescence與6010來比,則6010的弦樂線條又比Luminescence細。換句認說,Luminescence的弦樂線條可能比較適中。聽銅管時,DRGNA 2可以說是無比的光輝燦爛,其傳真度令人咋舌:而Luminescence則較有銅管的厚重味,銅管亮度也不那麼強:MBL 6010則最像在音樂廳中輕鬆的聽銅管演奏。木管方面,NA 2最具形體感,Luminescence最溫潤,MBL6010則較傾向古味較重的木管。就鋼琴表現而言,NA 2的擊鍵堅實無比,好像可以看到迸裂的火花般;Luminescence在觸鍵那一剎那的速度感上就慢了些;鋼琴音粒也不以NA 2那麼浮凸;MBL 6010的衝擊性也不如NA2;不過音粒純淨的程度似為三者之冠。當然在打擊樂器方面,Luminescence及MBL6010均要掩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