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路分析:
LV60 是靈活性甚高的後級 圖 (1 ) 、 圖 ( 1a ) 、 圖 (2) ,可作合併機使用或純後級使用,是因這 LV60 附帶包含前級部份,可選擇 Mic 電平輸入 (LINEAR) 或唱盤輸入 (RIAA) 。 RIAA 是以電容和電阻作 CR 式衰減方式,看線路 圖 (3) 左邊中位的 F2 和 F3 接線。第一支膽 R01 是輸入放大管兼負 “ 分相 ” 之用,這後級在設計上最大特色是 RO.1 / EF804S 五極管以陰極推動交連牛 interstage transformer ,【 RO. 即德文 Rohren 膽 tubes 的簡寫】。這交連牛放大倍數 1 : 7 ,以陰極輸出 交隔電容才接上交連牛的初級線圈,雖然效能不及屏極輸出式的高;陰極輸出 最大好處是失真底 --- 同時輸出仍處於正相位。
再談一點設計知識,以交連牛來作推挽後級的分相,好處是上半波和下半波的電壓分配比較平衡,且上和下波的速度反應位更準確。在所有電器特性和聲音表現上看,牛分相是大大優於膽分相的方式,為何現今廠家不樂於採用?正就是靚牛難求;若勉強地使用低質素的交連分相牛,祇會縮窄後級的頻率響應闊度;更甚的繼而令聲音呆滯且死氣沉沉。因此,回顧膽機的發展過程,約在 70 年 ~80 年代,不少廠家常鼓吹「無牛勝有牛」,就出產了好些 OTL 後級,即是可免用輸出牛;那麼,與那 “ 牛 ” 派愛好者 ---- 輸入牛、交連推動牛或交連分相牛 ---- 等,形成背道而弛。
這機還有一些設計特色是全對稱式放大線路,亦有稱為 “ 鏡影式 ” 對稱,再配合使用交連 ( 分相 ) 牛就是最完整的 “ 平衡式 ” 放大。若 LV60 單獨作後級使用時,應使用接線位 BUI 的 “ 7” 和 “ 8” 作輸入。假若使用原配前級 GV2 ,可使用 ST1 的 “ 3” 和 “ 4” 接線端作輸入。前級 GV2 是平衡輸出的,因此可跳離輸入管 RO.1 和分相牛,前級 GV2 可直接推動 RO.2 / E 80C C 雙三極管的陰極位置,這也同是全對稱的原配組合,亦不會因重覆了某些放大部份而令整體放器的增益過高,是十分巧妙和花心思的設計;正好給我等後人從著參考他們的設計精髓而獲益。
再談另一點是雙三極管 RO.2 / E 80C C 可分柵極輸入和陰極輸入分別使用,如果用這後級原設有的輸入管和分相牛時,是接至 RO.2 的柵極 ( 一般慣常的使用 ) ;為何原配前級 GV2 輸出訊號 竟會接在 E 80C C 的陰極處?第一,陰極輸入方式 相比柵極輸入方式為低,是與原配前級增益配合。另外,為要配合前級的輸出相位與 E 80C C 的陰極輸入達成整套放大器的 “ 正相 ” 工作狀態。
功率管:
圖 (4) 右邊的兩只是 EL156 , 功率管一對 EL156 接成推挽輸出,也是全對稱獨立電流調校處理手法。功率管沒有採用 “ 負柵壓 ” 方式來調校偏壓,而是用了 “ 零柵壓 ” 處理,祇是靠可調校的 R40 和 R41 這兩個陰極電阻來調節個別功率管的電流值。相信 Neumann 廠為了選擇好聲為大前題,所以採用這種調校偏壓方式,可調幅度雖不及負柵壓方式的那麼闊;而且,在比較之下,也用多了陰極電阻和電容; Neumann LV60 的設計師,也在所不計。靚聲機用高質素膽是合理的,總不向簾宜又殘缺不全的次等膽而妥協遷就,我所賞前輩們的那一份豪性與執著態度,是可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