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开始到现在,笔者做过不少的音频功放,但大都是简单地照猫画虎,做出来的东西通上电,接个扬声器能发声就算完成了。顶多再凭感觉,听听噪声大不大、失真是否明显。入了大学,在过去的将近3年里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对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性能评估也略懂一二,于是开始琢磨着制作这么一款桌面功放:性能优秀,体积小巧,成本低廉。正好笔者最近逛电子市场时淘到了一对小无源箱,是一套组合音箱的环绕箱,最大功率60W,从箱体的重量和材质看,这对箱子还不错,至少比市场上那些百来块的有源音箱要好得多。有了音箱,制作功放的愿望也就马上转为了实际行动
在集成电路制作的音频功放里边,性能优秀的基本都成了经典,已经有无数的爱好者做过了。但是,这些跟我们没多大关系,因为只有亲自动手去做,才能有所体会。并且,即使是经典成熟的东西,要将它做好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电路选型
TA2024有4个引脚是有关状态的输入或输出端,它们分别是:6脚(OVERLOAD)、12脚(MUTE)、18脚(SLEEP)和19脚(FAULT),这里用到了后面三种状态。如图1所示,SLEEP端接一开关,作为开关机控制,FAULT端与MUTE端接在一起,当出现输出电流过大、电源电压过高、芯片结温过高时,FAULT端输出低电平,使放大器进入静音状态。要注意的是,当输出电流过大导致放大器进入静音状态时,芯片不能自动复位,此时必须重新关闭电源重新开机。 看到图1所示的原理图,读者是不是感觉到这音频功放还缺点什么东西?对了!那就是音量电位器。淘宝网上不少卖家用TA2024做成的功放都用的是机械式电位器,这就导致做出来的东西体积很难友小巧的外观,并且没法实现遥控音量控制。因此,笔者在这里尝试选用了数字电位器取代传统的机械式电位器。这种电位器由于没有机械触点,所以可靠性非常好,寿命也较长。笔者在这里用到的芯片是MAXIM公司的一款数字电位器芯片MAX5486。
MAX5486是一款具有防抖动按钮接口的双通道对数型数字电位器,每通道具有32个抽头,能实现音量加减、声道平衡和静音控制,典型的应用电路如图2所示。图中4个按钮分别为模式选择(音量或平衡控制)、静音、音量加(平衡左声道移动)和音量减(平衡右声道移动)。音量和平衡均为32级控制,每按键一次,音量增大或减小(平衡向左或向右移动)一级,当按键时间超过250ms时,按每秒4级变化,超过500ms时,按每秒8级变化。
最后是电源部分。笔者在这里简单地使用了一个LM7805将12V电压稳成5V后给MAX5486供电。由于压差较大,稳压器的功耗也较大,这里不推荐使用LM1117。还有就是电源的退耦问题,适当地使用磁珠和小电容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元器件选择
首先是输入耦合电容。爱好者们一致认为,这一环节对音色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大多数爱好者都会选用名厂的CBB电容,而TA2024的设计指南上推荐使用的是电解电容,更有甚者就是德州仪器公司的D类功放,仅仅使用普通的陶瓷电容作为输入耦合电容。笔者个人看来,钽电解电容除了耐压不太高之外,其他方面还是令人满意的,并且在这种小功率的功放中,贴片的钽电解很容易做到体积小巧、布局整齐。所以,我最终舍弃了使用CBB电容的想法,输入耦合电容全部选用贴片钽电解。
接着是输出端的滤波电容。多数厂家的D类功放都推荐使用CBB电容,笔者在考虑,是不是CBB电容在恢复波形时效果要比陶瓷好?最终没能得出答案,于是依葫芦画瓢,选用了较便宜的汤姆逊CBB。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器件,就是滤波电感。它的性能不仅影响音质,而且关系到整个电路板的EMC问题。我们知道,D类功放中流过电感的电流为200kHz以上的脉冲,瞬间值很大,所以电感的饱和电流必须大于脉冲的峰值电流,这就对电感的铜线线径和磁芯面积提出了一定要求。另外,高频脉冲的谐波分量是非常丰富的,可能对周围电路及周边的电器造成干扰,因此要选用合适的电感和滤波电容,尽可能地减小干扰。
在大电流的应用里,一般使用磁环制作电感,TA2024的输出功率较小,在这里没有太大必要。笔者使用的是普通的工字型电感,尽管这种电感磁力线不封闭,但可以拆开观察线径的粗细,用起来也比较放心。 电容和滤波电感的参数决定了滤波器的截止频率。TA2024数据手册中提供的参数截止频率在70kHz左右,这比
德州仪器公司的推荐参数(27kHz)高得多。这样可能对高频分量的衰减要小一些,但同时效率也会变低。
PCB的设计
在布局上,为了便于以后方便装入外壳,并且比较美观,笔者将输入、输出和电源接口全部放置到电路板的一端,这不仅需要选用体积小巧的接插件,而且要尽可能地使输入输出端隔开。要特别注意的是退耦元件的布局,MAX5486和TA2024都有两个以上的电源端,尽管在原理图中看起来是将各电源引脚接到一起,然后并联多个小电容,但实际在布局时,必须在每个引脚附近单独放置一个或多个小电容,并且越靠近引脚效果越好。确定了器件布局后,布线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对于输入信号线,要尽量避开大信号的走线,以免引入干扰。而对于输出信号线和电源线,则要尽量做到粗短。所以在TA2024引脚只有0.3mm宽的情况下,需要将输出端的走线以平滑过渡的方式加粗,必要时去掉阻焊镀上锡层,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小损耗,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辐射(特别在D类功放中)。而在两个芯片共用一组电源时,必须将两者的电源端分别接到主滤波电容上。
最后是接地的问题。笔者参照了多款D类功放的评估板,发现与AB类功放中星形的单点接地有所不同,D类功放大多简单地采用大面积敷铜的方法接地。后来仔细一想,这样做不仅因为D类功放芯片体积小巧,而且其中实际上也暗含了单点接地的道理。例如我们看看TA2024的引脚排列,不难发现,它输出端和电源引脚在一侧,输入端和其他小信号引脚在另一侧,当采用大面积敷铜时,由于芯片底下的散热片是接地的,电流会按电阻最小的路径流动,也就形成了以芯片底下散热铜箔为中心的单点接地。
焊接
此的实物形状,不过遗憾的是,笔者至今还没能找到合适的外壳。
测试与评估 不同于以前的制作,这回笔者借助各类仪表对这款功放进行了测试,并做出了一些肤浅的评估。图5为测试现场实拍图,以下的测试数据的测试条件为:电源电压12V,负载为阻抗6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方波响应。图6给出的分别是输入10 kHz、40 kHz、70 kHz方波时的输出波形图。不难看出,D类功放的方波响应与AB类功放的方波响应是有很大区别的。AB类功放的方波响应在低频时,输出接近方波,随着频率升高,输出波形边沿开始变得平缓,幅值呈递减趋势;而D类功放由于输出端的LC滤波器存在固定截止频率,随着输入方波频率的升高,波形越来越接近正弦波,直到输入方波频率等于滤波器截止频率时,输出波形变为完全的正弦波。
从图中不难看出,按照图1元件参数的取值,LC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在70 kHz左右,这一数值远远大于TI公司D类功放滤波器截止频率的推荐取值(27kHz左右),这就导致TA202X系列功放的效率较TI公司的D类功放要低,这一点从芯片的体积也可以看出(同等功率的D类功放,TI公司的芯片体积远小于TA202X系列)。
接下来看一下正弦波响应。图7给出的是输入10Hz、2kHz、25kHz、40kHz正弦波时的输出波形图。图中给出的一组波形和测量数据反映出了D类功放的一些特点。首先我们能看出来的是D类功放有极低的下限截止频率,第一幅图可以看出,下限频率低于10Hz,这一点是AB类功放很难达到的。其次是在整个音频范围内,这款D类功放均能保持平稳的增益,而在高于音频的范围里,增益会急剧增加。这一点和其他公司的D类功放有相同的特性。还有一点就是随着频率的升高,放大器的相移会随之增大,从图中数据的实测频率可以看出,相移导致了微小的频差。
当然,由于笔者知识水平有限,使用的方法并不一定合适,加上示波器是八位的,精度有限,这种计算方法可能是比较粗糙甚至是存在一些错误的,希望读者能批评指正。
最后的阶段就是试听感觉也很不错。制作完成这款功放到撰写此文,已经近半年,这段时间其性能一直十分稳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