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电子音响科技diy制作网站

haoDIY_音响电子电脑科技DIY小制作发明

当前位置: 主页 > 音响DIY > 胆机DIY > 前级DIY >

再次制作和田茂氏电子管胆前级放大器(2)

时间:2012-10-21 12:38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此外,也在防冲击、浪涌、干扰上采取了相应电路、工艺措施。 4.布局 布局有许多观点和流派,但我尚未见过有一个统一而有科学依据的理论学说及系统试验数据来支撑它们。依在下之管见,应考虑四个方面: (1) 信号

此外,也在防冲击、浪涌、干扰上采取了相应电路、工艺措施。

4.布局
布局有许多观点和流派,但我尚未见过有一个统一而有科学依据的理论学说及系统试验数据来支撑它们。依在下之管见,应考虑四个方面:
(1) 信号放大回路和电源供给回路的走向泾渭分明、合理。
(2) 机械重心平衡,机械振动的影响较小。应尽可能地将受振动影响最大的弱信号放大管置于振动源的中性轴(或点)或较远处。
(3) 美观,操作和安装维修方便。
按照以上原则,本机布局如图2。
由图可见,这次的布局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1) 信号放大回路远离电源部分。
(2) 信号放大回路和电源回路线路走向流畅,无往复、交叉。
(3) 机械重心在前、后方向基本平衡,放大部分远离振源。
致于是否美观,恐怕会有诸多的见解,在这儿就不罗嗦了。

再次制作和田茂氏电子管胆前级放大器

图3 布局示意图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采用分体机箱设计?许多发烧友的实践(包括在下本人)、文章和厂机都表明采用分体机箱设计可很大程度上减轻电源和放大器之间的电磁、振动干扰。也可以不受或少受一个机箱的体积限制,把各自部分(尤其是电源)做的完善一些。但按我之管见,分体设计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搬两个机箱不如搬一个方便,对发烧友DIY的机器,反复折腾调整是经常性的,所以,这个缺点也不容忽视。再如电源与放大部分之间的过机连线,虽然这条线只有0.5~1m长,但它的材质,屏蔽也是一个不可小瞧的问题,再加上两个机械连接的头、尾插,其接触电阻、连接可靠性,都曾令我头疼过。
从玩机步骤上考虑,此次做的和田茂还是台试验机。故没想能机壳上过多投资。
5.减震措施
众所周知:放大器,尤其是放大微弱信号的前级,对振动是十分敏感的。有害的振动轻者可劣化声音,造成附加音,重者会严重影响信噪比,甚至造成自激使机器不能正常工作。所以,无论是厂机还是土炮发烧友DIY的机器都在减震上采取了很多措施。
按我实践的体会及观察,这些措施归纳起来,无非是刚或柔。或刚柔结合。
比如,有些机器采用了厚铝,厚铜,甚至是铸铁等高刚性材料来做机箱或盘面。这应归于“刚”之列。
又如,有些机器采用木质机箱,或用弹簧、橡胶来减震。或在机箱较空处贴皮革、毛毡、橡胶来吸收振动。这些,管见可归于“柔”之列。还有“低重心”避震法,通过布局减小震动影响等等。
上述种种,都是发烧友们在不断的实践、理论分析总结中得出的经验。
具体到我制做的这台前级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在方案阶段,我也考虑过无数种可能的方式。比如用铝合金铸造或焊接、加工一个机箱,但它超过了我的预算和时间允许范畴。再比如说,也想过把电源和放大部分做成“半柔性“连接......。都因种种困难没能实施。
最后用的招实际是“刚、柔”结合的办法。大致如下:
(1) 把电源变压器这一最大的振动源先安装在一块厚铸铝板上再与机箱连接。
(2) 把放大、稳压部分的电子管先安装在一块厚铸铝板上,再通过弹簧与机箱相连。并采用低重心安装。
(3) 整流管也是先安在一小铝板上,再用(2)方法与机箱连接。
(4) 前级放大器的“咽喉”—电位器采用了与(1)相似的方式。
(5) 机箱底盘使用2mm钢板,盘面采用了3mm铝板避免了因板材过薄引起的振动。
(6) 对放大部分的盘面考虑该部位对振动的敏感性在其下面贴上了橡胶板。
(7) 变压器与厚铝板,扼流圈的固定采用螺钉、弹簧垫圈防松动。
(8) 放大管12AX7加了屏蔽防震罩,虽然这办法牺牲了一些外观上的“美观”(看不见电子管工作时的光芒),但从试下来的情况看,从背景的宁静程度、细节等方面改善效果明显。

6.元器件
这是DIY发烧友们感兴趣和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对这个问题,个人管见是:不要过分迷信某一种或一类元件在声音上的效果,必须通过合理搭配,有的放矢的应用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本机制作上:
(1) 电源变压器用了一只折自英国旧仪器上的双C变压器。当时选它的意图一是它的电压很准确(如次级高压绕组的对称性很好),再者也想试一下这种从结构上介于E型和环型之间的变压器用在和田茂氏前级上的效果。
(2) 扼流圈为两只PARMEKO牌的油浸双C 8H/30mmA扼流圈。
(3) 滤波电容Mallory和Sprague,在容量取值上做了反复的试验确定。
(4) 放大部分的电阻全用了IRC,电源部分全用了RJ五色环电阻。
(5) 耦合电容:Solen。
(6) 退耦用的电容也做了些试验。
(7) 音量电位器为Nobel 2×250K。
(8) 机内信号线、电源线用Kimber 8TC喇叭线线芯,一些次要部位使用一般工业用多芯铜线。灯丝线用QZ漆包线绞合。
(9) RCA插座为CMC。电源插座、开关、保险管座、管座,选了一些被以往装机验证可靠耐用的品种。
7.焊机
全搭棚焊接,见下图。

再次制作和田茂氏电子管胆前级放大器
图4 内部局部照片

再次制作和田茂氏电子管胆前级放大器

 

图5 内部局部照片
再次制作和田茂氏电子管胆前级放大器
图6 内部照片

根据我的实践和观摩一些发烧友焊的前级,我觉得焊前级与后级应该有所区别:
(1) 应尽量减少和缩短连线,可能的话尽可能采用“点对点”焊接,这样可减少不必要干扰和音染。
(2) 接地宜采用“星型接地”方式,不宜采取长母线接地方式。此举可有效减少交流噪声。
(3) 严格注意两声道元件排布和接线长度、走向的一致性,它对左右声道的平衡和音像定位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4) 对易振动较重的元件固定应足够重视。以免引起有害的振动。
(5) 严格做好隔离屏蔽.

8.测试及校声

再次制作和田茂氏电子管胆前级放大器
图7 和田茂前级测试
这次前级制作分为两步,第一步先焊好电源部分,在其技术指标调试满意后再焊制放大部分。这样做的目地是避免电源和放大部分问题混在一起使调试校声复杂化。
------电源部分调试
稳压电源按图焊好后,先测试了稳压前后的纹波差异以及稳压电路本身的工作点、元件参数对负载变化及输出电压、纹波的影响,但在纹波测量过程中,碰到毫伏表的表针摆动,无法准确读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过程:按设计电路焊好电源部分后,接入假负载,调到额定输出电压,使用GW GVT-427毫伏表测试纹波,但在测量时发现指示在20mV-70mV之间以1-2Hz频率摆动,无法得到一个准确读数。
先断开滤波与稳压部份,单独测了滤波部份,发现问题主要出在滤波上,先后更换了电容,改变了电容值,把扼流圈用其直流电阻2-3倍的电阻替代,在电解电容上并联薄膜电容,毫伏计表壳接地.........等措施.这些措施采用后,对摆动有影响但未能根本解决,其中,增大电容值及在电解电容上并联薄膜电容似乎影响较大.又换了另一台厂机(仅滤波未稳压)做了相同方法的测试,一声道摆而另一声道不摆.但使用示波器观察却不见此摆动.
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怀疑这台427交流毫伏表是否因其灵敏度高,可测试频率宽导致甚低频及高频信号也被测出,而这些频率的纹波变化引起表针摆动?用手头890+数字万用表用其交流档(上限400Hz)测试测不到摆动.但是890+表的精度有限,不能做为测试依据。
遂买了块FLUKE 15B万用表,借了个自耦变压器,又进行了上述的测试.结果仍与GW GVT-427毫伏表测试相似------纹波值较高且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判断原线路设计不十分合理。遂重新设计调整了稳压部分线路------改变了基准稳定电压/取样放大管帘栅级分压网络..........再次做了调整测试,结果如下:
1. 电网电压变化对输出电压影响(电压调整率):电网电压/输出电压 (V/V) 220./277.0 210/276.9 200/275.8 230/277.0 240/277.0;
2. 负载变化对输出电压的影响(负载调整率) 用自耦变压器调定电源进电压220V,负载电阻在12.4K-20K间变化,输出电压277.0-277.1V;
3. 纹波:用15B测2.2mV (稳定), 用427测0.3-1.5mV摆动;
4. 此时用15B/427测稳压前经滤波直流电的纹波,均在一定范围摆动;
5. 输出电压调节范围230V-299V。
故此可见,设计良好的稳压电路可有效降低纹波,改善电源外特性,稳定电压.
——整机初步测试
放大部分焊好后先通电检测一下各工作电压,无异常后做了初步测试,测试用仪器(使用50KΩ电阻做假负载)
(1) 信号发生器:SAMPO FG1617
(2) 示波器:KIKUSUI COS5041
(3) 毫伏计: GW GVT-427
(4) 万用表: FLUKE 15B数字式、MF14指针式。
——校声过程:
校声初期先试验了稳压部分不同的取样放大管和调整管组合:
组合1: E180F+6C19
组合2: EF86+A2293
组合3:E180F+A2293
其中E180F和EF86试用了多种品牌。
这三种组合均可达到预定的技术指标,但在声音上却有较大差异。经反复试验最后确定为组合3,与之相比,组合1的声音偏薄和毛燥,而组合2速度感和平衡不够好。
然后将第一、二级间的耦合电容(0.01u/400V)由Solen更换为TCC薄膜电容,此举使声音的音乐性更上一层楼,细节表现也改善了。其它部位的阻容元件限于手头元件和时间没有更换。今后将进一步试验之。
再就是试听了各种不同的放大、整流管:限于文章篇幅不再赘述此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做为输出级SRPP线路所用12AU7管子,因屏流为8mA左右、己接近12AU7的额定屏流-10mA, 故我使用了E80CC这支管子

9.主观音质评价
校声结束后,邀请附近的发烧友们进行了主观音质评价。
表1 主观音质评价
质感或真实感 ★★★★☆

丰满-干瘦★★★★

控制力★★★★

密度★★★★
艳丽-平淡★★★
解析力★★★★
柔和-尖硬★★★★
动态平衡★★★★
细节★★★★☆
无偏性★★★★☆
整体平衡★★★★
通透度★★★★
力度感★★★★
定位★★★☆
速度感★★★★☆
生动感★★★☆
空间感★★★☆
空气感★★★
量感分布★★★☆
结象★★★☆
明亮-灰暗★★★★
瞬态响应★★★★★


坦白地讲,这一结果尚不能让我满意,如我心中的目标为100分的话,该结果仅能算60分。表明这台前级还有许多应改之处,也表明我的系统还有许多不足。
10.结束语
和田茂前级放大器是一款设计严谨、性能优异、声音较全面的机器,业余发烧友自制的成功率较高,个人推荐大家自制。本人此次拙作主要在稳压电源、减震和元件搭配上着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艺无止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