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差电现象 在奥斯特、安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同时,出生在雷维尔的科学家塞贝克曾致力寻找热与电的联系。 塞贝克17岁离开自己的祖国,先在柏林学医,1818年被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丹麦物理迷家奥斯特的实验诱使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电学研究,1821年,他建成了由部分铜和部分铋组成的闭合电路。把一个金属接头握在手里,由于他手中的体热使两个接头有温差存在,结果电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这证明有电流发生。他又将其中的一个接头冷却,发现了类似的效应。这个效应随不同的金属而改变。而且温差愈大,效应也愈大。 由于温差电的发现,物理学上便出现了以塞贝克的名字命名的塞贝克效应。其具体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将两种不同金属A和B连接放的闭合电路。若将它们的两个接点分别置于温度为T0(在这里0为下标)和T(假设T0/span> ε=a(T-T0)+1/2b(T-T0) 2+1/3c(T-T0) 3 在温差范围不大时,可以用下式表示: ε=a(T-T0)+1/2b(T-T0) 2 式中a,b,c是与用作温差电偶的金属的性质有关的常数,塞贝克的这个热电源与当时的伏打电池不同。热电源的电动热稳定,正因为如此,这种电源不久被欧姆运用,导出了著名的欧姆定律。 在塞贝克效应发现后的13年,即1834年,一个巴黎的钟表匠珀耳贴把他的后半生献身于科学探索,他从另一个方式证明,电流不仅可以生热,而且它还会致冷。当电流从铋流到铜时,他发现在铜铋结上温度上升了10°C;而电流以相反的方向通过时,铜铋结温度则下降了5°C。在铜铋结上人们发现了更大的温差。 (责任编辑:admin) |